为何我们都看走了眼?(下)

FT经济编辑克里斯•贾尔斯: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比尼曾在2004年8月预测,全球贸易失衡不可持续,可能“在未来三至四年内摧垮整个系统”。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此次危机,但他也随着信贷危机的冲击加重而不断下调预测。

第五是在预测中过度依赖于产出缺口,即产出水平与可持续产出预期之间的差距。这使得政策制定者相信,经济中一切情况良好,因为通胀得到了控制,增长也未过度。

第六,当事态发生时,人们的自然倾向是去探寻其中的原理,而非分析这一事态能否持续。哈佛教授、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认为,乐观倾向在华尔街尤其盛行。他表示,在华尔街,“大空头很难在职场谋生”。

学术界和美联储也落入将全球经济不可持续的特征合理化的窠臼。哈佛大学的里卡多•奥斯曼(Ricardo Hausmann)和费德里科•施图尔辛格(Federico Sturzenegger)在200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让人们对以下可能性激动不已:金融“暗物质”将防止全球经济“大爆炸”。该论文的结论是:不相信这种暗物质,“使分析师预测将发生危机,而这种危机出于很好的理由,仍不可捉摸”。

您已阅读27%(380字),剩余73%(101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相关文章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