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文章档案

总理的心思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一国总理不好当,大国总理更不好当,中国总理尤难当。有些事情说了未必做,有些事情做了未必说,更多事情要等到临发生,为总理预设一个理论或主张,本就困难到极点。
2014年5月21日

北京没有“纸牌屋”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中国的“两会”,就创办的初衷而言,正是“人们起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只是我们的监督和负责模式不是“纸牌屋”式的。
2014年3月14日

对凋零者的纪念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改革开放时为经济炸开缺口的人们已老去。也许可以在某个角落为马胜利、吴仁宝们塑一个像,不需太高太大,只以真人的规格,凝固一段历史。
2014年2月12日

王石和他那代人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与晚清商人相比,王石们不再以企业家身份为耻,积极探寻“企业家精神”;与民国商人相比,王石们不再视自我为政府的依附及寄生物,积极参与社会重建。这一景象,可谓最近十年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公共事件之一。
2014年1月21日

“不划算”的褚健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1998到2004年中国企业界国退民进的产权清晰化运动,就像车辆过“安检”,都有“违规动作”,但“安检”部门从未公布“非违规法则”。
2014年1月14日

中国自由化改革的边界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对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使中国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大于别国。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显然与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原理存在着内在的冲突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统一文化”是一切自由化改革的边界。
2013年3月12日

中国国企应如何存在?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两会”让国企改革话题再成焦点。不少人认为,要成为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体,中国就必须让国有经济退出历史舞台。但“存废论”只是将改革简单化。
2013年3月5日

李纯途
李途纯:被剥夺与被释放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李途纯的释放仅仅是一个侥幸——他的“无罪”恰恰是建立在对手“有罪”的前提之下,对双方而言,这都是一场“法罪错位”的残酷游戏。
2012年2月15日

吴英案
是谁要吴英死?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对吴英的死刑判决是制度性行为,无论是投机倒把罪、贪污行贿罪,还是集资诈骗罪,其核心主题在于探索如何全面遏制现行体制外的民间金融业。(编者注:本文是吴晓波在完成《浩荡两千年》一书后恢复本专栏写作的第一篇文章)
2012年2月6日

传媒投资热的隐患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传媒业天生有社会公器的属性,它与资本的逐利属性将构成矛盾。在未来,有哪一种力量和制度可以对之进行均衡?
2011年10月31日

高利贷
要不要救溺水民企?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今天若到浙江温州、广东东莞和佛山去调研,你会看到十分惊恐的景象:激流之中,一群又一群的“溺水者”百般挣扎。溺水的是民营企业,受伤的是整个中国经济。
2011年10月18日

乔布斯
中国为何难产乔布斯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要回答“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一个乔布斯”,其实只要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就行了――“为什么在中国做民营企业总是那么难?”
2011年10月10日

“中国模式”独特吗?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在是否存在“中国模式”这个命题上,人们形成了不同的阵营。如果以“中国模式”独一无二为由,拒绝更深层面的改革,将是危险的。
2011年7月27日

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产业工人,技能高超,忠于职守,男人个性豪爽,女人温润体贴,他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要承担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价。
2011年7月21日

中国需要金融市场化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如果从工商经济和金融业的关系上看,在一个缺乏金融自由市场的国家,民间资本的壮大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2011年7月11日

中国历史上的政商博弈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历史中,国家机器对商业的控制、干扰及盘剥,是阻碍工商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企业史归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
2011年7月6日

中国国企的去留问题(中)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对于中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我们曾经捅破过三层纸。而“第四层纸”至今仍立在我们面前,坚硬如铁。
2011年3月21日

中国国企的去留问题(上)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在一个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变革目标的国家中,国有企业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已经形成了强大盈利能力和产业控制能力的国有企业该如何变革?
2011年3月8日

企业家的改革使命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在中国“两会”上,企业家代表问政将会成为一道热闹的风景线。当代中国企业家阶层应该有组织、不依附、结同盟,求独立——以此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中国。(这是作者撰写的“两会”期间谈改革系列文章之三。)
2011年3月4日

“实业之心”正在冷却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当中国的实业家都一一的被“逼”成了投资家,当中国“实业之心”一一冷却,那么,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又将从何说起?
2010年7月19日

当政府成为“经济组织”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在当今中国的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是那种“看上去像企业的政府”,而地方政府则是那种“看上去像政府的企业”,民营企业夹居其间,进退失措。
2010年7月1日

中国人的买房情结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在千年中国,土地其实不是由泥巴构成的,它是一种“类货币”,是资产阶层逃避政府力量的一个避险性工具。
2010年6月21日

发现“世界的时间”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即便身处在一个伟大的“世界的时间”里,你仍然可能只是“无声无息的空白”。世博盛会不是辉煌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国民自省时刻。
2010年6月2日

新36条
“新36条”与三条生命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新36条”再次鼓励中国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我希望,今后中国所谓的“地下钱庄”能够因此走到“地上”,“非法民间借贷组织”也能因此“合法”。
2010年5月16日

房地产
缕析房地产“乱麻”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要真正遏制中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必须首先遏制地方政府从土地中拿钱的冲动,而要遏制这种冲动,必须调整当前的财税制度。
2010年3月12日

“国进民退”的分界线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正在召开的北京两会上,“国进民退”成为热议话题。在我看来,“国进民退”有三个特征:一是“资源垄断”,二是“楚河汉界”,三是“玻璃门现象”。
2010年3月11日

吴敬琏传:眼睛盯着真理的人

《吴敬琏传》连载之十四(终篇):在80年间,吴敬琏的“救国”主题有过三次转折:从最初的科学救国,到后来的革命救国,到最终的法制救国。
2010年2月9日

吴敬琏传:中国的改革会好吗?

《吴敬琏传》连载之十三:在被问到30年改革中没有做到的三项时,吴敬琏的答案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到位和法治建设问题。”
2010年2月8日

吴敬琏传:“一言毁市”

《吴敬琏传》连载之十二:在就庄家操纵股价的问题接受采访时,吴敬琏把股市比喻成“没有规矩的赌场”,并把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定位。
2010年2月8日

吴敬琏传:对泡沫破灭的预言

《吴敬琏传》连载之十一:吴敬琏直言:“有人说,股市泡沫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新经济’的时代,网络股的泡沫不会破灭,我不能同意这种看法。”
2010年2月5日

吴敬琏传:在风暴中逆势飞扬

《吴敬琏传》连载之十:在危机四伏的东亚金融风暴中,中国幸运地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不但没有被击倒,甚至逆流而上,竟成隆然崛起之势。
2010年2月3日

吴敬琏传:“放小”放出了大文章

《吴敬琏传》连载之九:如何把整个国有经济搞好:经济学家冯兰瑞、何伟、晓亮等提出,要点不在“抓大”,而在“放小”。吴敬琏很赞成这种观点。
2010年2月3日

吴敬琏传:触破窗户纸的人

《吴敬琏传》连载之八:邓小平“南方讲话”前夕,吴敬琏发表的论文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经济理论上的依据,“吴市场”之名迅速为公众所知晓。
2010年2月2日

吴敬琏传:从孤胆战士到“吴市场”

《吴敬琏传》连载之七:“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之争再次被摆上台面。在这场决定中国经济方向的大论战中,性情温和的吴敬琏扮演了一个孤胆战士的角色。
2010年1月31日

吴敬琏传:失败的“闯关”

《吴敬琏传》连载之六:1988年的“物价闯关”失败,是中国经济改革史上最让人沮丧的一个事件,它的搁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路径。
2010年1月28日

吴敬琏传:最后的孙冶方

《吴敬琏传》连载之四:从5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状况感到不满,开始寻求新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孙冶方的勇气和成就最大的。
2010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