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观察

中国需要金融市场化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如果从工商经济和金融业的关系上看,在一个缺乏金融自由市场的国家,民间资本的壮大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千开放,万开放,不如让我办银行。”――这句话是日前参加一次经济论坛上听来的,发出这声呐喊的是一位民营企业主,其言朴实,却如雷在耳。

那是一次以“民营经济与金融改革”为主题的论坛,在会上,一家咨询机构公布了最新的调研报告――“目前,我国每年都有35%左右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6成多是因为企业融资困难……超过四成的中小企业贷款无门。而企业所获得的贷款融资期限,有44.3%是六个月到一年的短期贷款。这些中小企业所获得的贷款之中,在基准利率及以下的比例为48.9%,其中上浮20%以上的有14.1%。” 这一系列数据再一次把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金融困境以最残酷的方式呈现出来。

所有熟悉中国商业历史的人大抵都知道,中国的金融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民营化的活泼状态下。以票号闻名的晋商在晚清时期几乎控制了国库,当时全国的金融中心不在皇帝居住的北京,而在晋中的平遥县城,在江南一带,从事盐业的徽商和丝绸业的浙北商人开办钱庄,同样在金融业上势力雄厚。

然而,这种历史传统在二十世纪被轻易地“放弃”了。当西方银行模式进入到中国之时,山西票商们拒绝了创办现代银行的邀约,而南方的盐商、丝商及十三行也分别在产业革命中被一一抛弃。1914年10月,天津《大公报》刊出了一条轰动中国商界的大新闻,“天下票号之首”日升昌宣布破产,也是从此之后,中国的金融中心从平遥县城的青石板大街南移至十里洋场的上海。

您已阅读27%(585字),剩余73%(161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