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事

漫长的休假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许家屯的命运与思考最终成了中共改革派的缩影。他们被迫从公共舞台消声。他们最大胆的想法仍很难突破“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框架。

“先说说你的看法嘛”,许家屯问,苏北口音浓重。我们正谈到此刻的香港的局势,这城市充满躁动与不安。

未及我开口,他自顾自地笑起来,笑声爽朗,有一丝恶作剧式的调皮,像是一个手中有了标准答案的少年在难为他的同学。

这苏北口音与笑声曾经征服了整个香港。在1984年至1990年间,这个坐在我对面的老人是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社长,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这个新闻记者式的职位就是北京在香港的最高权力,它与半山上的港督府共治这个殖民城市。当他赴任时,香港又处于一个转折时刻。中英和谈即将结束,过渡时代开始,而他的使命就是让这过渡更平稳。这个城市有一种深深的恐共情绪。它14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逃离中华帝国的历史,最近的一次正是红色帝国的兴起,共产党制造的无穷饥荒与内斗,让人们拼死逃向此地,以获得安全与希望。而如今,它又要重回北京的治下,尽管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声称自己已经改变,把所有的错误都推给了“四人帮”,但这值得信任吗?

他成了不同寻常的的分社社长。他参访九龙城寨、身着体面的西装出席酒会,宴请大资本家、在新闻发布会上爆发爽朗笑声、主动接近台北……象北京的胡耀邦、赵紫阳、朱厚泽、刘宾雁一样,他成了8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象征———“有人性的社会主义”。他们都出于纯粹的理想主义加入共产党,在文革中饱受折磨,如今他们参与“拨乱反正”,要复苏被压制的理想,为人民谋福利。

您已阅读20%(579字),剩余80%(228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