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今年像哪一年”:这个问题错在哪里

章凯恺: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问错了方向,机械周期观、历史经验式的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并不适用。

眼下流行着一种方法论的误区。历史的经验被相信可以为现时经济结果的有效性提供某种保证。“今年像哪一年”的话题在金融研究探讨中不断出现,论证者引用详尽的数据和图形分析证明今年究竟是过往哪一个年份的翻版,大类资产的走势展望和投资策略应该如何借鉴历史、获得盈利。但“今年像哪一年”这个问题恐怕从一开始就问错了方向——机械周期观、历史经验式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在社会科学中并不适用的错误路径。

像的诱惑

事物的相似性会激发起认识者的一种幻觉,但相似性从来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历史长河的浩瀚素材中,要寻找到相似性并不难,尤其如果只把经济政策环境和大类资产的强弱走势划分为简单的几档,更是降低了这个游戏的难度。如果这类研究的意义仅在于抚慰和鼓励市场参与者的心,经济研究就有朝着蛊术方向发展的危险。如果不是,我们就必须正视这种“像”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经济周期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机械化理解可能是错误的主要源头。一些研究者认为经济的周期属性就是历史的不断循环重演,只是每次周期的细节会做调整,发现了当下经济运行的特征正好对应于上一轮周期的相似阶段,便是寻找到了宝箱密匙。但周期性同样不是社会经济演化的本质描述——经济历程周而复始地运动只是一个古老幻想。在一个经济参与主体的行为完全地决定了经济系统运动形态的复杂系统,经济主体对“经济周期运动”的知识可以通过套利方式破坏预期中的周期,就好像金融市场参与者在2018年集体产生的“2019年会出现股票下跌”的预期使得卖出的行为在2018年就即时发生,使得股票市场在2018年而非2019年出现明显的下跌。

您已阅读22%(661字),剩余78%(238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