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到卡内基

在《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人们看到一批中国音乐天才。30年过去,他们闻名中外。

唐韵 59岁,小提琴家,现居美国。1979年,以中国小提琴家身份陪同斯特恩访华之旅,演奏片段被摄录于《从毛泽东到莫扎特》。1980年赴美,先后在美国纽约、瑞士哥斯达和英国伦敦学琴,并在英国从事小提琴独奏事业。1986年加入美国洛杉矶交响乐团至今。

在1981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当主持人宣布《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获得最佳纪录片奖时,舞台上的大屏幕里正在播放唐韵的镜头。这时,唐韵已经坐在美国的一部电视机前,她在1979年斯特恩和梅纽因访华后,就申请出国了。

斯特恩访华时,唐韵已是国内最著名的青年小提琴独奏家。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年代,能拉独奏的人很少,能拉协奏曲的更少。中国的交响乐队对西方经典曲目也非常陌生,于是,为了迎接斯特恩的访华音乐会,中央交响乐团邀请当时上海交响乐团的独奏家唐韵前往北京助阵,与乐队一起排练斯特恩将指定的所有音乐会协奏曲曲目。

斯特恩来到中国后,唐韵由文化部安排,全程陪同,参加了斯特恩在北京和上海所有的排练、音乐会和大师班,成了那次旅程中与斯特恩交流最多、接触最近的中国小提琴家,成了她自己所说的“最幸运的学生”。在上海,唐韵给斯特恩全家演奏了自己的拿手曲目、由陈钢作曲的《苗岭的早晨》。“他们听了以后感到非常新奇,因为这首为小提琴而作的曲子用的是苗族口笛的调子,和西方的曲子完全不一样。”

斯特恩的访华演奏实况转播对唐韵影响巨大:“虽然当时在国内也能听到一些老唱片,但始终无法和现场相比”;对音乐的整个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小提琴演奏在音乐理解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不是听几堂大师班讲课就能解决的”。于是唐韵暗下决心:要到西方音乐的发源地,向世界级的音乐家学习。差不多同时,一位朋友把唐韵的演奏录音带给了费城交响乐团的指挥曼迪,后者听了后便希望唐韵去美国更好地学习,越来越明确的可能性也鼓舞了唐韵,她决定自费出国。

唐韵的确非常幸运,她带着从银行换的20块美金到了香港,经朋友介绍做了一些录音,赚到了去美国找老师的钱。在纽约,她先师从Ivan Galamian,然后在梅纽因先生的帮助下,前往瑞士和伦敦。梅纽因成了唐韵的恩师,在瑞士的夏季音乐节和在伦敦的几年,他免费为唐韵单独授课,巡演时,则安排她与另一位老师Helen Dowling学习。他甚至为唐韵安排住宿、提供吃饭和零花的钱,为她订购伦敦的音乐会门票。后来,梅纽因继续慷慨地向很多有才华的中国年轻小提琴演奏家提供奖学金,邀请他们在瑞士和伦敦的梅纽因学校学习。

1982年,时任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指挥的梅纽因,邀请唐韵在皇家音乐厅举行她的独奏演出,拉的是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演出很成功,一再、一再、一再地谢幕。”著名演出经纪公司Harold Holt立刻来找她,问她是否有经纪人,对国际演出代理制度毫无概念的唐韵,就这样开始了她在西方的独奏生涯。

仅仅是三年的时间,唐韵从国内首屈一指的独奏音乐家,跻身到国际舞台,开始在各个国家巡演,与西方一流的乐队合作。这两段独奏生涯,至今仍被唐韵视作职业生涯中的亮点。1986年,唐韵决定退隐独奏,定居美国。

“现在中国比较强大,政策也变了,在国外签证已是较容易的事情,所以我总是说现在的人很幸运。当时的中国非常闭塞,国际上来自大陆的人很少,人家不了解也看不起持中国护照的你,以为你是第三世界的难民,签证时百般刁难。我那时住在伦敦,虽然有经纪人,却只能得到英国单次入境签证,每次出去演出都要签证,每一次申请签证都要等几个星期,根本不可能连续到各地开音乐会。后来我的先生从国内到了纽约,我就去纽约定居,每次演出也要先从纽约到伦敦,然后再去欧洲别的地方,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跑签证上,非常辛苦。”

1986年,唐韵考入美国洛杉矶交响乐团,成了最早进入美国一流乐队的中国音乐家。乐队的工作比独奏轻松,这使她就有时间仔细钻研拉琴的技巧和深层的东西:“在乐队有机会看到许多世界一流的独奏、独唱,仔细观察以后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想清楚很多问题,包括应该怎么拉,细小的每一句怎么样表现,整个character(风格)是怎样的……从知识上说,使我对怎样培养训练一个有能力的学生达到世界一流小提琴家,有了较全面的新的认识。”

如此,唐韵完成了30年前对自己的心愿:在西方社会,向世界一流音乐家学习。当新一代的年轻人开始占据时代的舞台,唐韵意识到,应该把自己的知识教授给他们。她最重视的是儿童的启蒙教育:“开始的启蒙是非常重要的。开始学得正确,加上不懈的努力,就有机会可能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准。我们当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走了很多弯路。”90年代,唐韵开始撰写小提琴启蒙教育材料,并拍摄了示范录像带。看到互联网发展,唐韵就与先生花了将近两年时间,做了一套基于flash的网上启蒙教程“唐韵小提琴儿童班”(ytviolin.com),使想学琴的儿童能够以每一个家长都付得起的很低的成本连续学习一年,为进一步的专门投入打下基础。

这个10月,唐韵向乐团请了假,将回到北京参加《从毛泽东到莫扎特》30周年音乐会。“30年,好像是古时候的事情了!所以想想,我们这些人是要老了。你看当时的年代,现在的年代,中国的变化多么大,我们自己的变化也是多么大。”

30年后,唐韵再次回到北京的舞台,和国内的音乐家们一起纪念斯特恩访华30周年。

关于电影

你是什么时候得知《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得奖了?
唐:当时我已经到了美国,在洛杉矶看到了电视,对于那个画面记忆犹新,颁奖时候播放的片段就是我。

你是什么时候看到电影的?
唐:那是在之后,跟老师(Helen)去纽约,在朋友家里看到的,当然是非常兴奋,因为我有很多镜头。我的老师因为对中国不了解,看这部电影也觉得印象很深,而且斯特恩在镜头里显得非常powerful,我的老师一直都很崇拜斯特恩。

那是你第一次出现在电影里吗?
唐:1960年还是1961年,我还是个孩子,在“上海之春”拉独奏,被拍成了纪录片,那是第一次被拍电影。

从那以后看过多少次《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唐:我也不清楚……我是经常会看一看,现在看是为了看斯特恩拉琴的感觉,他拉琴的感觉特别夸张,现在世界上基本上看不到。他拉琴的时候,你可以从他的琴声里听见他的心声和意境。这是所有世界一流的演奏家所特有的素质,听他们演奏的音乐,仿佛可以看到画面,可以看到广阔的田野,看到有人在跳舞,感受到他们的心声。斯特恩的演奏真的可以打动你的心,可以让你感动流泪。

后来和电影中的其他人有联系吗?
唐:贾红光他后来也来了瑞士梅纽因学校,我比他先到,还去接他,在瑞士我们还一起拉室内乐。后来我去了英国,他去了美国,进了其他乐队,到了美国他还来我家玩过。李伟钢当时很小,他母亲陈慧尔和我过去是同事,他是很早开始拉四重奏的,我知道他们的四重奏很不错。

关于斯特恩

斯特恩访华之前你了解他吗?
唐:当时也不太了解斯特恩的地位和水平,只知道他是一流、著名的音乐家,现场的水准是不知道的。

为什么斯特恩拉琴就可以打动你的心?
唐:理解力和音乐感受力。年轻时候就有人说我:你现在没有生活阅历,你不能理解这个音乐。当时我就很不服气,为什么我就不能理解呢?现在看来,的确如此。必须要用心声才能打动听众。

1979年,斯特恩在你印象中是怎样的人?
唐:非常风趣也非常严格。他会用非常夸张的手法把音乐表现出来,让人能够领会到。音乐就是应该这样的,应该能够有效传达到观众,它是非常夸张的艺术。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音乐是有生命的,是有血有肉的,不只是音准和节奏就够了。一定要用心声把音乐表现得非常生动才能算是成功。

当你后来从朋友角度看待斯特恩先生,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唐:刚认识的时候大家觉得他好像很可怕,非常居高临下的样子,后来大家都是音乐家之间的交往,就非常不一样,像朋友一样,开玩笑也很多。

这么说来你在1979年是很害怕斯特恩的?
唐:当时国内的人对外国人都很害怕!

作为一个小提琴演奏家,对你影响最深的是谁?
唐:应该说斯特恩是对我的人生影响非常深的一个,是我的一个里程碑。我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所谓表现是什么,跟着斯特恩走了一圈,尤其是听了他的大师班,让我在提琴演奏的感受力方面大开了眼界。从那以后,我们就一直把音乐表现力作为第一位。技巧只是演奏手段,怎样打动人才是音乐的最终目的,斯特恩可以说是我的音乐方向的一个转折点。

您已阅读20%(3363字),剩余80%(1328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