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营业之忧

就好像为了证明有一个经济学家就有一个答案,近期公布了三项有关私营部门占中国经济比重的估计。经合组织(OECD)称,该比重高达三分之二;而券商里昂证券亚洲分部(CLSA)的估计是四分之三;投资银行瑞士联合银行(UBS)则坚称,它仅有四分之一,与中国政府的数字接近。

考虑到中国的产权概念模糊,政府职责界限不明,可靠数据极少,上述差异并不太让人奇怪。比整体数据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的经济转型。上述三项分析都描绘了一个被创业活力和市场资本主义重塑的经济体。

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国内私营经济部门的产出增加了5倍。2002年,工业企业平均资产与股本回报率超过13%,优于富裕国家的上市公司。私营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大大超过国有企业,尽管国企通过改革和重组,利润率也已改善。私营企业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部分原因在于它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从1999年至2003年,私企创造了1800万个就业岗位,而国企则减少了2200万个。中国政府的估计显示,私企去年增加了900万个就业岗位。企业家目前的收入是平均薪资的7倍。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1980年之前没有私营企业的国家。

您已阅读36%(490字),剩余64%(86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