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哲人其萎,吾将安放?追思成中英教授

张千帆:成先生过世了,但他的思想永存。他的精神也将继续激励后学在中国哲学这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耕耘、收获。

今年7月2日,著名哲学家、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成中英先生仙逝,享年89岁。作为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学者,成先生是国际公认的哲学大师,也是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这从他作为国际中国哲学会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主席、《中国哲学杂志》(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主编等诸多头衔就能略见端倪。自半个世纪之前创办《中国哲学杂志》以来,成老师为中国哲学搭建了多个国际交流平台,极大促进了中西哲学思想的交流和传播,为中国哲学的国际化作出了开创性贡献。2016年,他因推动中国哲学与西方平等对话,成为第五屆《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成老师之所以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弘扬中国哲学,归根结底是出于其强烈的爱国心。他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成惕轩曾任民国考试院委员。他自幼在抗战中度过,随国民政府辗转西南,从小就萌生了强烈的爱国意识。2011年9月,成先生以82岁高龄亲自参加了沈阳的9•18事变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此后不久,他不顾摔伤、吊着绷带前往山东曲阜,参加国际儒学大会并做主题发言。刚拆除绷带,又来到北大法学院,作为《宪政论坛》第五讲的主讲嘉宾,为青年学生传播中国儒学中的宪政思想。三个多小时侃侃而谈,中心主题不离如何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强盛,令一众后学万分敬仰和感动。

成先生1935年生于南京,比我父母还大几个月,我算是他的同乡和忘年交。最初结识成老师是在1998年夏在波士顿举行的第二十届《世界哲学大会》上。那是在我政府学博士毕业的前一年,自己还是个“穷学生”。记得大会把我和毕业不久的罗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牟博安排在免费的学生公寓,晚上没有被子;虽时值盛夏,但波士顿的凌晨仍令人瑟瑟发抖,这是我少数几次被冻醒的经历。会上遇见大名鼎鼎的成老师,他谦逊随和的形象仍令人难忘。我现在还记得,他在和我们握手寒暄之后,要去和中国哲学的其他参会学者“拉拉手”。

您已阅读26%(790字),剩余74%(223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