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经济报道

不破也不立:如何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

聃丘泰、温建东:从中国房地产市场化以来的四次政策周期看,每一次逆周期的政策干预都是后来逆周期反干预的原因,政策干预本身成为房价波动的根源之一。

“昨夜日出,今晨雨”比喻中国房地产政策再恰当不过了,政策朝令夕改。中国房地产市场一面承担资本市场功能,成为投资者暴富的捷径,另外一面实质也是居民“衣食住行”基本需求,是普遍民众不能承受之重。社会民众的繁荣与心酸导致政策前后摇摆,泡沫不断积累,市场无法及时出清,问题后置,众多经济周期叠加。投机者深度绑架政府,大而不倒成为系统性风险。因此,长期看,建立房地产政策中性、跨周期、长效机制是政府当前最优选择。

一、第一个“七年河东,五年河西”房地产政策周期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1996年政府第一次提出住房商品化“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建设“安居工程”,加快住房商品化的步伐”。1997年“积极推进城镇住房商品化,加快“安居工程”建设,确保质量,降低造价,改善居民住房条件”。1998年政府提出“加快普通民用住宅的建设”。亚洲金融危机蔓延以来,为了扩大内需,1999年政府提出“加快发展消费信贷,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支持居民购买住房和大件耐用消费品”。2000年房地产开始产业化“要积极培育住房等新的消费热点,使住房建设真正成为重要产业。”2001年在房地产市场化尚未形成之际,政府开始建立分割的多轨道制房地产供应体系“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的住行条件。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廉租房供应保障体系”。2002年提出扩大消费需求从“鼓励居民扩大住房、旅游、汽车、电信、文化、体育和其他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在漫长的政策刺激下,2003年开始出现房地产过热现象,民怨四起,政府转而抑制房价过高,“对一些地方房地产投资增长过猛、高档房地产开发过多的现象,应引起高度警惕,避免盲目开发带来的风险和损失。”2005年“重点抑制生产资料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2006年“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2007年政府提出“三是正确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两个手段,保持房地产投资合理规模,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2008年从健全廉租房制度,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多角度“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二、第二个“一年河东,六年河西”房地产政策周期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房地产过热因为外部因素出现了必要调整。2009年房地产政策再次转向“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房地产政策立即转向“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2010年房价再次狂涨,政府要求“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2011年“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2012年“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2013年政府第一认识到房价调控中存在动态不一致行为,“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抓紧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健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2014年新一届政府提出房地产的“衣食住行功能”,“完善住房保障机制。以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2015年“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您已阅读23%(1337字),剩余77%(435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