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

碧桂园往事

张亦达、贾铭:碧桂园是一本大书,吴建斌先生仅待了1000天就写就“名著”,而我所经历的最多算沧海一粟。

2023年8月8日,媒体报道,碧桂园未能如期支付两笔美元债票息。碧桂园内部人士称,公司遭遇阶段性流动性压力,正在积极优化资金安排,努力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

消息一出,外界哗然,业内唏嘘。这是自恒大轰然倒下之后,又一家宇宙级房企陷入危局。但碧桂园的风格与恒大全然不同,许家印喜欢大开大合、高举高打,但碧桂园管理者历来以稳健低调著称。

因为碧桂园的logo标志是一个凤凰,再加上业内皆知房企的工作模式宛如工厂,经常加班,所以戏称碧桂园为“凤厂”。作为曾经的凤厂一员和如今以经济学研究为生的青椒人士,笔者草就此文源自写作working paper的些许随感和耳濡目染的见闻经历,算闲叙一番,姑且称之为——碧桂园往事吧。

1. “未来领袖”计划:谁能亲手建起一座城

像绝大多数加盟碧桂园的博士一样,我与凤厂的缘分始于“未来领袖”计划。截止到2018年,通过这项雄心勃勃、不惜重金的高端人才招聘计划,凤厂已将1000多名博士招入麾下。其中不乏来自哈佛、MIT、清华等海内外名校的天之骄子,更多的是如我一般的芸芸“土博”。除了高薪的诱惑,对初生牛犊的年轻人来说,最有魔力的还是那句话:

亲手建起一座城!

未来领袖计划(下称“未领计划”)的初步设想始于2013年,启动于2014年。据《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吴建斌,2017)记载,2014年5月27日,杨老板第一次带领高管与未领学员见面座谈,在这133名学员中,有博士126人,硕士7人,当中许多人后来成为高管,包括我曾经共事过的两位区域总裁。

未领计划得以顺利推行,相当程度上仰仗杨老板的格局。面对质疑,老板力排众议,并算了一笔账:假设100名博士年薪4000万,这笔开支虽然不小但可以承受。倘若两年后100人中成才1人,此人年薪200万,公司给他1个亿,只要他能赚回2个亿,就像程博士一样,那就是一笔合算的生意(20000-10000-2*4000-200)。如果成才10人、20人,回报就相当可观了。

此处提到的程博士,是毕业于清华的理工科高材生,2007年入职凤厂,如今担任碧桂园地产集团CEO。也因为如此,碧桂园给予博士们极高的礼遇,定职最低为经理,有权参加高管会,直升项目总培训班。

当然,地位尊贵而经验欠缺的职场新人难免与浸淫多年的经理人产生摩擦,互相瞧不上的心态时而跃升台面。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聪明的老人总会称身边的年轻人一句某博,脸上挂着相当职业的笑容,心想这帮博士不能惹,海归名校和清华毕业的尤其碰不得!

想当年,我跟在住建系统工作多年的长辈谈笑风生,等我一两年成长为项目总,三五年亲手建起一座城!得到的回应却是:“看把你嘚瑟的,没有十年,炼不出一个过硬的项目总!”如今想来,此言不虚。地产开发全流程涉及的人和事相当复杂,非人精很难拿下。话说本人其实干的是投资拓展,不过很不幸也没成长起来。但并不成功的职场经历让你更珍视学术研究的惬意和自由,其间还萌生了几个选题。当然,这是后话。

您已阅读22%(1214字),剩余78%(440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