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系列丛书近日推出收官之作《历史的温度7:那些退隐、告别和离席》,收录了35个与时代变迁相关的故事。作者张玮(网名馒头大师)作为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有16年主流媒体从业经验,他如何看待在新媒体环境下讲好故事?在一个大家刚好都想读点历史的时间窗口,什么样的思考和输出能呈现出人性与温度?
张玮在专访中告诉FT中文网,当世界越来越处于一个博弈环境,如果我们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视角来判断一下自己所处的位置,总会一定程度上超越焦虑和彷徨,这可能也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历史的原因。以下为专访全文。
FT中文网:第一个问题想请您给读者总结一下整个系列:为什么叫历史的温度,其中包含了什么?
张玮:这个系列的第一本是2017年7月15日出版的。选书名的时候,最后入选的书名有两个,一个叫《历史的温度》,一个叫《历史的真性情》。编辑比较倾向于“真性情”,我自己是比较倾向于《历史的温度》。一方面“温度”涵盖的范围更广泛,它不一定要是热血的,它可能也是唏嘘的,或者说伤感的。
历史的温度体现在哪里?我觉得其实是人,历史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我原来做体育记者的时候,发现无论是足球比赛也好,篮球比赛也好,能够吸引读者的还是人。历史也是这样的,这七本书很多都是以人为线索来讲的。人正常的体温是36.8~37.2度,既然历史是由人组成的,那么历史也是有温度的。
FT中文网: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五章《浩劫之下》。劫难本身就是历史中最沉重的、承载着最多意义感的一部分。灾难中的死亡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您为什么会聚焦这一系列飞机、轮船失事事件?
张玮:这个系列其实我陆陆续续这几年都在写,但从没收录过,在整理第七本的时候,想趁最后一本的机会把文章收录进来。
在这种会剥夺生命的灾难面前,在恐惧的时候,人在生死存亡的最后一刻,展现出来的人性是很触动人的。希腊航空太阳神航空522号的故事为什么能吸引人?从业务角度来说,它具备了一个好故事的特征。一开始就写这是一架幽灵航班,无人驾驶,所有人都在昏睡,然后又突然出来一个说法是看到有一个人走到机舱。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悬疑色彩。还原事情真相后,发现这个人曾试图驾驶飞机避免它坠落,那就更让人唏嘘了。设身处地去想,这个人最后一刻他在想什么?他如果真的把机头拉起来,那真是一个好莱坞式的电影式的结局,但是是真实世界,就是这么客观残酷的,最后就是坠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