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

茨威格为什么自杀?

魏城:茨威格主要是因为失去了欧洲这个“精神故乡”而绝望自杀的。还有一种解释,称茨威格死于对人性的幻灭。

最初知道茨威格这个名字,是我第一次读到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时候。我仍然记得当时读这部小说时感到的生理颤栗和心理震撼。

我由此成为“茨威格迷”,竭尽所能搜寻和阅读那时我所能找到的他的所有作品。那时还没有互联网。

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是德语世界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种最多的作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是他最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罗曼•罗兰称茨威格为“魅力和绝望最好的描写者”;托马斯•曼则称赞茨威格的“文学名声传到了地球最远的角落”。在中国,《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曾多次被翻拍、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包括徐静蕾导演的电影和孟京辉导演的舞台剧。

但我一直没有读过茨威格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尽管我知道这部回忆录很有名。

今年9月,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找到了这部回忆录的语音版,花了几天时间,我把这部书听完了。

忘了是什么时候了,大概是在我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听《昨日的世界》之间的某个时候,我好像在网上看到一个说法:第一次大战结束后,出于对奥匈帝国解体的哀悼和对帝国昔日荣光消失的痛惜,茨威格选择了自杀,就像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以自杀方式为清朝殉葬一样,茨威格也以自杀方式为他所“迷恋”的哈布斯堡王朝殉葬了。

尽管那时我并没有读过茨威格的传记或生平介绍,并不知道他去世的确切年代,但我对这个说法将信将疑:从我读过的有限的茨威格作品来看,他不像是某个王朝的狂热“迷弟”,更别说是通常被人们视为保守落后的哈布斯堡王朝了。

直到我听完了《昨日的世界》,我才知道:茨威格并非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而是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正浓、战火正炽之时,他绝对不是死于对奥匈帝国解体的惋惜,他是死于对人类互相仇杀、互相毁灭之人性黑暗的绝望,如果说他的死有“痛惜”的成分,那是对他迷恋的欧洲文明(而非某个帝国、某个王朝)被两次世界大战所毁灭的痛惜,对他不得不离开、且渐行渐远的欧洲家园被战火摧毁的痛惜。

您已阅读24%(793字),剩余76%(247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