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伍尔芙的书信和老舍的《二马》:伦敦“百花里”的文艺旧事

张璐诗:对于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区,我倾向于将其意译为“百花里”,这个名字刚好契合此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形成的文艺知识圈氛围。

伦敦是由许多个历史上的小村庄组成的城市,与许多国际都市一样,它具有多重的维度。

伦敦西边有一个形成于17世纪的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区,我更倾向于将它意译为“百花里”,这名字似乎刚好契合这一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形成的文艺知识圈氛围。在英格兰教科书与社会教条气氛最浓的维多利亚时代,这里却出现了反僵化教条的“前拉菲尔画派”。而维多利亚时期刚结束,这里又诞生了知识分子界的“布鲁姆斯伯里圈子”,代表人物包括了维吉尼亚•伍尔芙等作家。换句话说,英伦的现代派小说就是在此问世。

布鲁姆斯伯里圈子的据点在哥顿广场(Gordon Square),类似的多个小花园小广场,在这一区域很常见。前拉菲尔画派立下宣言创下“教派”之地则在高尔街(Gower Street)。街上林立着一大片建于乔治亚时期的联排老楼,其中一处门外挂着蓝色牌匾,标示的是“前拉菲尔派兄弟连诞生于此”。19世纪罗塞蒂与他画笔下的红发丽兹常在此流连,但今日这里变成了一家激光视力纠正中心。

在这条并不起眼的街上还住过达尔文,他的物种的起源研究与理论发展都在这里完成。“百花里”中还掖着一家英国独立出版社“费伯与费伯”(Faber & Faber)。从Marble Arch地铁站步行到哥顿广场的途中,拐角处偶然一抬头,小白楼上赫然铭着“T.S.艾略特曾在此居住与工作”的蓝色牌匾。小白楼所在就是费伯与费伯出版社,而诗人T.S艾略特曾在这儿当过图书编辑。94年前创办的这家独立出版社,至今规模稳定。而在“百花里”,标示名人故居的牌匾,抬首不见低头见。

您已阅读28%(658字),剩余72%(168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