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与意式美食有关的上海记忆

范庭略:在某次聚会上,请爱好意大利美食的朋友们盘点十五年前在上海开业、至今仍在正常营业的意大利小馆儿,找来找去居然没超过五家。

形容上海的巨富长街区,总会对其冠以各种美好的或者不美好的词汇。法租界或者前法租界,这是海外人士抒发的幽古之情。现在流行的叫法是一种中性的植物学名词:梧桐区。这种基于长在这些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树的称呼,更能让人感到一种绿色环保的寓意。

上海是中国人接受西餐最早的城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土豆沙拉以及炸猪排、罗宋汤等俄式餐食被定义为中国人眼中的道地西餐,并顺势将饮食的烹饪方式以及饮食方式划分为中餐和西餐的两个不同领域。

当年因革命和战火流亡至上海的俄侨总数在1947年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合计有2万人之多(苏联政府的统计数据)。这批俄侨抵沪的时间是从二十世纪的20年代开始,他们主要定居在当时的上海法租界,从今天的思南路、瑞金二路一直延伸到汾阳路、岳阳路一带。在当时具有浓郁法国风情的霞飞路附近是上海最大的俄侨聚集地。在20年代中期,一百多家俄侨商店在霞飞路开张,其中三十多家服装店、二十多家百货商店、十多家食品店,还有多家大型的糖果店、咖啡店以及美容院、照相馆、花店、化妆品店以及乐器专卖店,将西方生活方式真正普及到了上海的普通市民阶层。

到30年代中期,在霞飞路上由俄侨开设的商店已经达到了五六百家之多。之后在1947年8月,在苏联政府宣布对驻留中国的俄侨恢复国籍之后,上海最大的俄侨社区也随之没落消失。虽然俄罗斯侨民离开了上海,但是俄罗斯的饮食文化却顽强的保留了下来,今天在淮海中路还可以找到哈尔滨食品厂的门市部。这个创立于1936年的俄式食品厂见证这一段俄式饮食习惯本地化的高光时刻,饮食习惯在时间的打磨之下,逐渐与上海本地市民的口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本地糕点,并先后分别获得了“中华老字号”和“上海老字号”的称号,著名的杏桃排、西番尼和蝴蝶酥成为了上海本地人的挚爱。

在今天强调“中国人自己的口味”的美食风潮的带动下,上海一跃成为全中国最顶级的美食城市。一如每年都会有若干部火爆的城市题材电视剧以上海作为拍摄场景,全国各地的高级餐厅纷纷开疆拓土落地上海,被人们称之为西餐的高级餐厅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随着资讯的不断完善,消费者已经不再把中餐之外的异国美食统称为西餐,而餐厅也不再仅仅把本地消费者的口味作为市场的唯一判断,全国的消费者和全世界的消费者同样成为这些餐厅最期待的客人,于是更为细分出各种不同的全球美食,法餐、意餐、西班牙菜、日餐、韩餐、中东菜都成为了消费者眼中的众多选择。

您已阅读25%(996字),剩余75%(298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