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离职

“精神离职”实属无稽之谈

奥康纳:雇主不需要迎合员工的所有心理需求,员工也不需要对雇主充满热情。何不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且职责明确的简单契约关系?

一个多世纪以来,雇主们一直试图了解员工的想法。1920年,一家钢铁公司的前人事主管怀廷•威廉斯(Whiting Williams)甚至以一名员工的身份进行卧底,之后写了一本书,叫作《员工心里在想什么:一名卧底员工的发现》(What’s on the workers’s mind: by one who put on overalls to find out)。

今年,TikTok上一个关于“精神离职”(quiet quitting)的热门视频让员工激励专家们忙得不可开交。盖洛普(Gallup)的数据显示,约有一半的美国人是“精神离职人士”,它将这种人定义为“在工作中不会追求卓越、而只是完成自己的工作本分”的人。人力资源专家和顾问很快就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的一篇文章敦促经理们扪心自问:“这是我直接下属的问题,还是我自己和我的领导能力的问题?”

您已阅读23%(413字),剩余77%(134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