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事件

国债期货交易命中注定的对手

FT中文网专栏作家陆一:1992年底,国债期货率先在上交所开市,首笔交易由万国证券和中经开完成,谁也没有想到,两年多后,这对“冤家”又合力导演了“327事件”,似乎冥冥中自有定数。

【编者的话】本文为FT中文网专栏作家陆一撰写的“还原327”系列文章第十三篇。

1992年12月28日,国债期货试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开市。上午10点35分,上交所交易大厅内红绿黄数字相间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行情动态显示屏”上闪出了“F91303……111.1元……”的字样,第一笔5口合约的成交,在万国证券与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中经开”)上海证券部之间诞生,成交标的是代码为“301”的1991年3年期3月份交收合约。

这是极具象征意义的第一笔成交。当时市场上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成交的对手双方两年多以后居然会在1995年初以那样石破天惊的方式重又碰撞在一起。这难道真的应验了那句老话,不是冤家不碰头。从国债期货试点的第一单交易开始,冥冥中就注定这两家公司最终要作为对手搏命较量一番?

酝酿和创设国债期货市场的过程,要回溯到1992年初。

1992年3月,尉文渊到美国考察,曾专门到芝加哥交易所参观,一位华人陪着他。在参观过程中,尉文渊对美国有了一个整体的感受:市场开放、自由竞争,其中包括充分发展的多样性金融工具、衍生工具、衍生产品。在详细考察了商品和金融期货市场的运作,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创新的历史和现状,对国际金融市场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后,尉文渊突然感觉自己的意境提高了,想得更长远了,敢于憧憬未来的发展前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敢立志了。于是他就萌发了将来在上交所开展金融工具创新的冲动。希望通过这样的创新,把上交所打造成未来亚洲、全球都有影响的市场。

出国回来后,尉文渊得知,在他出国期间,朱镕基曾在厦门会议上批评上交所发展步子有点慢。于是他就决定在全力推动开放股价的同时,同步开始研究酝酿金融工具创新的事。

您已阅读22%(711字),剩余78%(247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