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

欧元的错误和经济学家的错误

FT中文网专栏作家何帆:经济学家的失误,是低估欧洲政治家对欧元解体的恐惧。拯救欧元也不是出于欧洲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而是由于他们胆小。

对欧洲联合的质疑从来就没有停息。1991年冷战结束,就有人宣称欧盟该解甲归田。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新经济和全球化如火如荼,在新潮人物看来,欧洲还固守区域主义,真是食古不化。1998年,施罗德当上了德国总理,科尔退出政治舞台,有人怀疑,像施罗德这样在二战之后才出生的年轻一代,跟老一代相比(科尔的兄弟死于二战),对欧洲的黑暗历史一点都没有记忆,他们还会对欧洲的联合一往情深吗?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更是让欧洲的怀疑者欢喜雀跃,看起来,欧洲快要解体了。

这些质疑并非没有道理,但每一次关于欧洲解体的预言都落空了。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中国的奇迹是无法解释的:中国就像一个从来不听讲、从来不做家庭作业的孩子,考试的时候却总是考第一。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欧洲的赓续也是无法理解的:欧洲就像一个运气很背、但性格倔强的孩子,每次考试都考得很糟糕,总是徘徊在及格线上,但这么跌跌撞撞地一路走下来,居然没有留级、没有退学。公允地讲,欧洲也是个奇迹。

远的不说,单讲欧元。欧元从诞生之时就是个怪胎。欧元的倡议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当时的欧洲委员会主席德洛尔提出来的。恰好,有个古怪的加拿大经济学家蒙代尔曾经思考过一个异想天开的问题: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一种货币的最优区域应该有多大?很多经济学家在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欧洲是否应该采用同一种货币。不用说也能猜得出来,大部分经济学家说不行,少数经济学家说能行。那些说能行的经济学家,并不是因为他们相信欧洲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们的理由是,即使条件不成熟,但货币统一之后欧洲的经济融合会加快,最终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条件。这好比是说,孩子们本来达不到“三好学生”的标准,老师为了鼓励他们,每个人都给发小奖状,得了奖状之后,或许他们就有自信心,马上努力学习,最后就真成了三好生。

您已阅读22%(781字),剩余78%(270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