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应告别“稳健”的货币政策

FT中文网专栏作家沈建光:“钱荒”之后,央行依旧用“稳健”来阐述未来货币政策。笔者无意咬文嚼字,只是希望决策层能提高政策透明度,及时准确地将政策导向传递给市场。

6月底中国银行间一场罕见的钱荒将中国央行推向全球关注的中心,国内外投资者与其他监管机构也期待央行对事件给出一个清晰的原因及答复。而这也使得上周末中国央行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备受期待。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本次报告对这一重要事件做了明显的淡化处理,仅用“货币市场利率短期波动”等寥寥几笔带过。而对于未来货币政策,央行依旧用“稳健”来阐述。所以,投资者仍旧困惑,毕竟谁也很难猜出贴上“稳健”标签的货币政策未来取向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从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来看,“稳健”实际上是指“中性”的货币政策,相对于“宽松“或“从紧”的货币政策。但这一四平八稳,富有八股色彩的词汇内涵却变化极大。近三年央行货币政策总基调虽然清一色的“稳健”,但2011年为抗通胀,央行年内加息3次,准备金率不断上调至历史高点21.5%,M2增速一度低于13%。名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实则是非常紧。同样,2012年也是用“稳健”,但在经济下滑压力之下,6月、7月央行曾两度降息,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超过6万亿,创以往季度数据的最高,占去年全年总量的四成,货币政策又变得非常宽松。

您已阅读34%(479字),剩余66%(91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