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边缘

我的第一篇铅字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故乡情》,刊登在1983年3月4日的《复旦》校刊上。编辑让我写篇散文抒发情怀,立意当然是歌颂改革。

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故乡情》,刊登在一九八三年三月四日的《复旦》校刊上。

这篇东西其实是被编辑逼出来的。春季开学后,副刊编辑顾潜找到我,询问家里的情况——那个时候农村正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家乡确实有了一丝生机,我在讲述的时候自然带着大学生特有的乐观,听我说毕,他让我写篇散文抒发一下情怀,立意当然是歌颂改革开放政策。

能在校报副刊《芳草地》上发表文章,对中文系学生有相当的诱惑力。班里有几位同学已经通过参加各种征文比赛,发表了习作。能把手写的习作变成铅字,就是成功。中文系比的便是谁发表的作品多,影响大。尽管系主任章培恒先生声称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但许多人都在做作家梦——那个年代,出人头地的机会少得可怜。

没有调查材料,仅凭一些杂乱的印象来表达一个宏大主题,我实在难以下笔。我把想法说给顾老师,他笑。他说并不难写:找个引子,中间记事,最后抒情。

经过一番思考,我写下了第一行文字:

“离开家乡两年多了,家乡的一沟一壑、一木一石时时引起我的思念。”家乡被我泛化了,沟、壑、木、石,前两个关中平原有,黄土高原更常见,森林和石头,在秦岭一线才可看到。 我把三秦大地当作自己的故乡。

接下来便是一段激越的抒情:“我爱家乡那浑浊的河水,贫瘠的黄土,阡陌间坎坷交错的泥土小径,破旧的窑洞,粗糙的馍馍。我爱我可亲可敬的父老兄弟,他们诚实,他们也撒谎;他们勤劳,他们也懒惰;他们坚韧也散漫。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融为一体。我爱他们的优点,我也谅解他们的缺点。”老家并无常年流水的河,只有浇地修的河渠。北边几里外的小沟,属季节性河流,在夏天,会有不大不小的清流奔涌,我和小伙伴们拔野葱时,经常有小鱼从腿边滑过;南边塬下十几里外,躺着大腰身的渭河,水像上了色的浓汤,远远望去便让人心颤。“关中自古帝王州”,八百里秦川一把黄土都能攥出油来。“贫瘠”只能用来指称陕北沟峁和陕南山区,我在这有点儿滥用。我爱的都是我费尽力气挣脱过的,坐在千里外的上海,我有一切都终于过去了的轻松,自然会生出轻飘飘的“爱”来。

您已阅读33%(833字),剩余67%(167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