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书虫

与宪政擦肩而过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连清川:清政府之迟疑,与革命党之急进,一起把中国的宪政推进了坟墓。五千年历史,转瞬错失前进现代化的时机。

1905年9月24日,北京前门火车站人潮熙攘,官方车马仪仗威严浩荡。这是欢送大清帝国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的美妙时刻。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个官服青年悄悄地挤上了列车,缓缓向五大臣车厢靠近。意外的车厢晃动,引爆了青年身上的自杀式炸弹。五大臣中仅有两位受伤,三位旁人死亡。

这位当时不知身份后来被欢呼为英雄的刺客,名为吴樾。但是这一炸,却把整个清政府都炸得莫名其妙:“不就是要立宪吗?朝廷不是已经答应了吗?为什么非要把皇亲国戚和封疆大吏一个个都弄死?”

这是军旅作家王树增在其长达700页、关于辛亥革命的非虚构作品《1911》中的一个细节。尽管书中多为客观描述,但王树增的观点在字里行间昭然若揭,又几乎与传统思路一脉相承,即清政府腐朽透顶,必死无疑。

然而若真能穿越回到1905年之中国,不独皇族贵胄不信,官宦乡绅亦不信,黎民百姓亦不信。缘由都在预备立宪之上。1905年的五大臣考察宪政,1906年的“预备立宪”上谕,为朝野双方拨开云雾,看到希望。上谕乃令举国欢腾,黄龙国旗遍地悬挂,大学堂内集会欢庆,街上游行庆祝,扬州自发创作《欢迎立宪歌》:“四千年旧历史开幕”。

当时的政治局势又如何呢?自1901年之后,中外已无重要战事,边疆暂时稳定。洋人乃至日本,虽然包藏祸心,却也一意支持宪改;国内虽然民变频繁,起义不断,但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所发动的战事,多数乃是依靠地下会党,乃是不折不扣的“暴乱”,政府轻易便能镇压;朝内有张之洞、袁世凯、端方、良弼、铁良等能臣辅弼,为君主立宪规划筹谋;朝外有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志士暗通款曲。而铁腕慈禧,此时已然变换思路,决心变革施行宪政了。而民间虽然目睹叛乱频仍,且生机艰难,但历次革命,均在少数知识分子与党人之间流动,下层根基分毫未动,皇帝依旧是仰望与仰赖的君上,谈什么革命?

您已阅读25%(750字),剩余75%(230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