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书虫

没有人民的民国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连清川: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先是革命党自娱自乐,后是上流阶层分润摘果,与人民并无关系。

1912年9月10日,已经卸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来到后海边上的醇亲王府,拜访他曾经的死敌、早在去年就已经卸任的、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这是一次友好的会面,不再是皇族的载沣对孙中山印象良好,两人言谈甚欢。孙中山走时,甚至留赠了一张自己的半身近照给载沣(祝勇《辛亥年》)。

这是中华民国历史上极为动人的一刻。曾经互为仇雠、不共戴天、共和帝制难以相容的领袖,冰释前嫌。他们都可以变成为新成立的民国殚精竭虑、造福万方的中流砥柱。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

然而两人之后的命运却与此大相径庭。一个终其一生仍然是仓皇流离的革命者,另一个终其一生都是不问世事的闲居人。

辛亥革命终究以失败而告终。对于失败时间的定义史学界颇有分歧,然而所不争的事实在于,其后中国历经了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五四运动等等乱象。一个立志为民众开启新生活的革命,却如同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似的给了民众更加混乱和血腥的几十年。

毋论辛亥革命之成功具有多么大的偶然性因素,在1911年废灭帝制赢得了几乎整个国家的欢呼。为什么,在如此巨大的胜利之下,革命党人会失败?

中国人谈论历史时,总是倾向于将历史的功过推诿至道德的判断。例如,辛亥革命之衰败,几乎众口一词的定论就是袁氏窃国。然而在那个时期之中,窃国者众矣,何以袁氏窃国是窃国,其后黎元洪、段祺瑞诸君,就不为窃国?而更重要的在于,辛亥革命所推崇与意图建立的共和国,以及相辅相承的三权分立、民主选举等等制度,一应缺失,以至反而形成了顺序沿用的党国体制,流毒至今难以清消?因而,如此重大的革命失败,咎于一人,无非逃避责任、混淆视听而已。

您已阅读24%(668字),剩余76%(210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