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与“新中国”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马国川:辛亥革命之后,“新中国”成为抛弃一家一姓之王朝、追求中国社会进步的人士的共同奋斗目标,但至今,“新中国”的蓝图仍未完全施工。

1902年6月,29岁的梁启超在《杭州白话报》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千句话并一句话,因为是旧中国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种新中国。”同一年,梁启超还在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记》里描述了以立宪民主为基础的现代中国的理想蓝图。从此,“新中国”成为抛弃一家一姓之王朝、追求中国社会进步的人士的共同奋斗目标。

仅仅九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黯然谢幕。“新中国”——“中华民国”真的成立了。是的,这是一个全新的中国:与延续近两千年的帝制所维护的专制独裁不同,中华民国的立国价值取向是立宪民主。

“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在南京教育部任职的鲁迅后来曾回忆说,“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可是,很快希望变成了失望,因为宪政未立,民主不彰,“城头变幻大王旗”,政治舞台上“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但是复辟帝制已成妄想,不管是北洋军阀,还是革命党,没有任何一方抛弃“中华民国”的旗号。

事实上,1949年在新政协期间,即将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仍然提议将国名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虽然由于司徒美堂等民主人士的激烈反对,中共提议的“简称中华民国”被删除了,但是不容否认,在中共开国领导人看来,1912年建立的中华民国是最早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中国之再生,而不是新中国之初生(参见王占阳《新中国:百年来的理想与实践》)。

您已阅读23%(568字),剩余77%(189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