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事

拒绝离去的幽灵(一)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虽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但毛泽东才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输出。他的革命语录在40年前的西方激进学生中广为流传,艺术家们则把他的形象,带入了全球的美术馆。

在波兰克拉克火车站旁的一家酒店里,我读到2009年11月4日的《每日电讯报》。第27版是瓦茨拉夫•哈维尔的专访。照片上的哈维尔,左手半握拳,抵住脸颊,微笑着。毛绒绒的胡子与眉毛,因不佳的印刷效果更诙谐,也更温暖。比起二十年前,他站在布拉格的马莎百货公司大楼阳台上的形象,更成熟优雅。似乎岁月、名声、权力不仅没有腐蚀他,反而让他更有魅力。在中欧旅行,你四处感到哈维尔的存在,距离天鹅绒革命二十年了,你想象不出倘若没有他,捷克甚至整个中欧会变成何种模样。在一个高压、冷漠、虚伪、愤怒充斥、又突然解体的社会,一个坚定、理性、宽容、富有情感的声音是多么重要。他重新凝聚每一个人,鼓舞他们走出阴影,安抚他们眼前的不适,也警告他们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你要承担对应的责任。所有的前共产主义国家,都曾面临着对极权年代的怀念——随着残酷记忆的消褪,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动荡,人们把那个充满压制的年代美化成一个更稳定、更有保障的时代。

在报纸的第23版,是一篇关于毛泽东的新闻。长沙正在修建一座一百英尺高的毛泽东雕像。与曾经遍布中国的机关、大学、厂矿的雕像不同,新雕像不是站立、挥手的老年领袖,而是一位英俊、不羁的青年,而且仅仅涉及头部。照片上,被脚手架围起来的雕像已经竣工大半,波浪式的发型像是贝多芬。记者引述了两位居民的看法。一位说,你看,年轻的毛泽东多帅、多酷,他的长发很潇洒;另一位则说,这形象不太符合历史,他有点像斯芬克斯。毛泽东的确是中国历史中的斯芬克斯。在离世三十三年之后,他仍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生活。

您已阅读21%(651字),剩余79%(249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