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

香港
香港民众举行“六四”守夜活动

今年警方以疫情中实行的保持社交距离规定为由,未批准维园集会,但人群移开了警方为阻止集会而设置的路障。

部分中国人改变对天安门事件看法

不少中国精英和中产阶级人士认为,若28年前中共未调动军队镇压天安门广场抗议,中国可能压根不会取得这些年来取得的经济成就。

六四
中国封锁最后一名六四犯人获释消息

上周末中国对一名犯人预计将获释的消息实施了管制。他是人们所知的最后一名因1989年天安门事件而被捕的犯人。

天安门
当遗忘变成生存机制

作家芬比:25年前中国发生的那场武力镇压,已消失于官方叙事之中。这种沉默引发两个根本问题:有关中国政权的本质,以及人们以政治冷漠换取物质生活的态度。

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25年的阴影

学运失败后的25年间,创伤、愤怒和负罪感一直伴随着当年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领袖。今天,他们有的仍在坚持最初的理想,有的则在宗教或物质成功中寻求慰藉。

天安门
工人阶级,团结不起来?

25年前的事件深远的决定了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模式,而中国随后的市场化改革也在以难以想象的程度影响着世界,比如促进了全球化的经济竞争,让世界上最富和最穷的群体都获益,同时也拉大了发达国家的高技能和低技能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

选择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他们该有30年没见了。接到X的电话时,Q一下就想了起1980年代中期朗诵会的那一幕。

天安门
同一天发生的两场变革

《魔灯》作者阿什:25年前,中国和波兰的前进道路在同一天发生了改变。波兰开创了政权和平更迭的新模式,中国则开始了一场充满变数的全新实验。

天安门
图辑:25年后的天安门广场

25年后的6月4日,天安门广场上安保力量遍布,中国官方在不断打压任何试图纪念这一事件的言行。

天安门
北京大学生慎谈天安门事件

如今的北京高校已和25年前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不仅相关言论已被管制,一些顶尖大学的学子甚至对当年那场长达数周的集会一无所知。

招远
媒体札记:祭日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招远血案头七祭又现闹事插曲。祭奠与反思同行之时,经由整个端午小长假无远弗届的全民讨论,血案余波终究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逐渐淡去。

中国威权体制的代价

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教授裴敏欣:今天是天安门事件25周年。在这25年里,国际社会无不叹服于中国经济的飞越和中国共产党的韧性。但财富与威权的结合,已在严重腐蚀中共的执政根基。

从广场学运到新公民运动

北京传知行研究所笑蜀:从25年前的6月4日起,我开始意识到天安门学运失败了,但历史没有停止前进,每个世代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作出回响。

中国
中国新的政治模式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裴敏欣: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和地缘政治巨人,中国正意气风发。中国领导人似乎相信,自己已发现了政治生存的神奇公式。

六四
西方仍在误读1989年的中国

FT中国投资参考总编辑金奇:在我看来,西方媒体对天安门事件的叙述并非完全正确。中西方对这一事件不同说法中隐含的敌意爆发出来时,我们才会明白双方之间的距离有多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