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财富管理

资产负债表周期与大类资产估值

赵建:新冠危机以来,全球经历了一场从万物暴涨到万物暴跌的估值周期。新一轮全球资产负债表的崛起会不会再次到来?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流动性很可能会成为驱动大类资产估值的唯一要素。它既可以掀起估值风暴,又可以来一场估值大屠杀。新冠危机以来,全球经历了一场从万物暴涨到万物暴跌的估值周期。我们现在想知道的是,接下来会怎样?新一轮全球资产负债表的崛起会不会再次到来?

为什么要有资产负债表的视角?因为单一的经济周期理论已经很难再解释大类资产估值的密码,因为它仅仅是资产端的视角,忽略了越来越重要的负债端或融资端。最近几年,金融周期理论广泛流行。经济学家和市场分析师开始注意到债务、信用、杠杆、货币、金融衍生品等的潮汐涨落对资产估值的决定性影响。以康德拉季耶夫、库兹涅茨、朱格拉、基钦等学者命名的传统经济周期,这些半个世纪甚至近一个世纪前的理论遗产,他们的名字在学术界和业界都开始变得陌生。毕竟今天,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使现代经济体变得既发达精致,又复杂脆弱。因此今天研究周期,研究资产定价,如果不能深入研究现代金融产业的内在运行规律,那肯定无法理解大类资产的估值逻辑。金融周期,作为独立的一个产业周期,已经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决定性影响。而金融周期,恰恰对应的是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或明斯基关注的融资端。

同数字经济一样,学者和分析师们对金融经济的理论研究也严重滞后。原来作为异端学说的现代货币理论(MMT)突然大行其道,明斯基的内生不稳定理论和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突然成为“显学”。再向前一步的话,就是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敲响资本主义丧钟的学说。何以至此?今天我们面临着如此严重的金融末日吗?美国超过32万亿美元的联邦政府债务,中国近百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务,还有日本,欧洲等老牌债务经济体,传统的主权债务“老赖”拉美国家,这一切都是无解的吗?显然不是这样。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现代经济也是一个复式记账过程,有负债必然对应着资产(至少是在账面上),这就是资产负债表思维模型。全球的天量负债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负债融资后形成了什么资产,这才是需要深刻洞察的领域。借用一个流行的说法,“负债的形式是相似的,但形成的资产却各有各的不同”。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就难以理解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这俩大经济体的韧性。而恰好,这两大经济体无论在负债循环还是资产循环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一个借贷,一个储蓄;一个消费,一个生产。

您已阅读33%(957字),剩余67%(193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