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

意大利美食文化“狂飙”史

范庭略:意大利只用了数十年时间,就建立起一个在全球都深入人心的美食之国形象。在这背后,是一个国家的食品工业不遗余力的品牌奋斗史。

如果你对文学和文化都充满热爱,那么一本文笔流畅的食谱,应该是你热爱两者的最好结合。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短视频时代,食谱从最初的彩印图书变成了美食app,然后随着精美设计的手机画面被低质量的文字叙述所取代,早期苹果应用商店里面那些设计优美的食谱app在过去十年中陆续下架,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拥有几千个不同的菜谱的app。不同的是后者可以将食谱的文字信息朗读出来,更多的家庭主妇们觉得做菜的时候能听到有声音指导她的烹饪工作就好了,精美的字体以及照片除了会占用手机内存,在实际应用中起不到什么作用。于是各种具有朗读功能的菜谱大行其道,仅看手机页面已经完全感受不到烹饪之美了。

但是科技在满足了人们的偷懒习惯之后又会放过谁呢?随着抖音短视频的横扫千军,跟着短视频一起做菜,造就了更多的抖音明星厨师。他们也许都不是什么有名气的餐厅主厨,但是他们吸粉有术、养粉给力,居然也改变了家庭主妇学习做菜的习惯。这种“手把手、一对一”教你做菜的烹饪课程,也是非常体现互联网高科技的人性魅力。

当我看到这部出版于1893年的意大利名著《地中海饮食圣经》,在上个月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简体字版的时候,不禁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在中国,有一个比这位意大利作者早了将近一百年的清朝诗人、散文家袁枚,他撰写的《随园食单》在1792年就已经出版了。这本今天在购书网站上可以用1元推广价格购买到的中国历史上的“食经”,依旧是很多中国美食文化爱好者的理想读物。显然对大部分的老百姓来说,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观点以及不同的立场,都会存在一个最大的公约数,我想今天最大的公约数应该就是“美食”了。我的一位朋友多次表示,与其派那么多人去国外教授外国人学习孔子与老子的中文智慧,还不如派几千名厨师去欧美教授他们如何快速做一桌中国菜。看到新近在中国爆火的英国美食作家扶霞也开始在伦敦教授中国川菜,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胃就是今天“最大的公约数”。

翻开这部厚重的632页《地中海饮食圣经》,考究的深绿色封面上优雅地印着两枚金色的橄榄,镏着金边的页面带着一种高级的图书质感。最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在摩点众筹的时候,328元的价格还附送一口意大利国宝级厨具TVS的煎锅,这种货真价实的联合推广将不少美食爱好者吸引了过来。可惜,众筹结束之后如果再买这本书就只剩下一本饮食宝典了,据该书的策划人王瑞智先生说,正常上市的图书连镏金边儿这道工序也没有了。看来摩点的众筹还真是美食图书爱好者的宝地。在这本号称风靡全球100多年、累计销售120万册的宝典版权页上,我也看到了熟悉的意大利朋友、意大利驻华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孟斐璇先生的名字。老孟旅居中国三十余年,几乎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他的大学毕业论文是论述罗马帝国与中国秦朝的关系。而他给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是他那么多年在中国不遗余力地推广壁球运动。他不但是中国国家壁球队的荣誉领队,而且还在上海半岛酒店十一楼的汇中套房露台上,举办了多年由摩根大通赞助的中国壁球公开赛。在全透明的玻璃球场面对璀璨夺目的外滩夜景,在此挥拍击球真是人生一大乐事!他与出版《万象》读书杂志的王瑞智先生是多年的好朋友,两个人一起携手推广意大利美食,真是可谓朋友圈里面意中两国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您已阅读25%(1331字),剩余75%(402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