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厌学,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章扬清:因为“厌学”来咨询室的中国孩子,远远多于他们世界各地的同龄人。厌学绝对是孩子应对中国父母的杀手锏,父母无计可施,才会敲开心理咨询室的门。

开学后到现在这段时间,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们感到身上的担子又重了起来。尤其是十一假期过后,原本还勉强支撑着去学校的孩子经历长假后,返校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小来访们对去学校感到害怕,或者就是各种躯体症状,比如头疼肚子疼,哪儿都不舒服,但是去医院检查却没有问题。

在和国外同行的交流中,发现因为“厌学”来咨询室的中国孩子,远远多于他们世界各地的同龄人。更具体地说,孩子厌学绝对是对中国父母的杀手锏,直到这时,父母无计可施万般无奈,才会敲开心理咨询室的门。

“只要还能去学校,就没什么大问题。”

厌学这个词,是由成年人定义的。因为对很多家长来说,只要还能去学校,孩子就没什么大问题。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不去学校才是大问题。

儿童时期,即使不愿意去学校,孩子也没有能力拒绝。儿童时期学习成绩不好,行为出现问题,父母总还有各种原因去“补救”,比如耳提面命督促学习,提溜着去培训班,更甚者一顿棍棒教育,家长总有办法继续拎着孩子去上学。

到了初高中,孩子有了自己的意志,父母威逼利诱也无济于事。人生重大考试摆在面前,对很多家长而言,不去上学,就等于没有前途,孩子的下半生就毁了。父母开始愿意花钱,花精力,想要迅速修理“不爱上学”这个毛病。

家长眼中的厌学VS心理咨询师眼中的厌学

当孩子出现身体症状的时候,一般家长都会很体贴,带孩子到处求医。但是一旦发现身体症状是心理问题导致的,孩子们的情况就成了“做作,软弱,找借口”,孩子被痛心疾首地控诉“懒惰,没有毅力,碰到困难就退缩”。实际上,孩子的语言和表达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很多心理问题就是会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的。

很多家长一见咨询师就提出需求:老师,能不能赶紧让我孩子回去上学?好像心理咨询师手里捏着太上老君的仙丹或者武林秘籍,要不就是掌握着家长不会的“哄劝”专业技能,见孩子几次就能成功让孩子返校。

您已阅读21%(759字),剩余79%(286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