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

面向能源转型,东莞的产业转型可有良方?

康宁:除了能源转型,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政策将引发行业变革,日渐渗透进毛细血管般的社会系统,改变着普通人的前途命运。

(本文为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低碳中国”系列的第一篇,作者康宁为前媒体人,现为城市观察的自由撰稿人,长期关注与普通人命运息息相关的民生议题。除特别说明外,本文图片均为章台拍摄,作为职业摄影师,他工作和生活在上海。)

距中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已过去近三年时间。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多数时候提及“碳”,人们大多认为只是在谈论一个与能源相关的问题。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毅曾在接受《卫报》采访时回应道:中国为了达到减碳的目标,“规划了整个系统的变化,不仅仅是在能源部门,而是整个社会和经济”。

更确切地说,“双碳目标”体现了中国自上而下引导发展观念转变的态度。除了能源结构变革,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锚定的主要实现路径。政策将引发行业的变革,而这种变化日渐渗透进毛细血管般的社会系统,改变着普通人的前途命运。

当机器替代了工人

“哧啦……哧啦……”,伴随着机器发出的声响,刘涛挺直腰站在白炽灯下,平稳地左右推拉着手柄。这个精瘦黝黑、穿着POLO衫的中年男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熟练的动作是他26年前学会的。

(图说:即便离开一线岗位已久,刘涛仍能熟练地操作拉织机。)

那时候,跟着安徽阜阳的乡里亲友南下到东莞谋生,刘涛在香港人开的毛织厂里学会了拉织机,认识了此后追随了二十年的老陈总。第二份工作便是跟着老陈总成立永丰织造厂,凭借着勤奋好学和一股吃苦耐劳的劲头,刘涛在那里从一线工人做到了管理层,扎根在了东莞。

选择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刘涛撞上了东莞的腾飞时刻。迈过千禧年,实施改革开放十多年后的中国迎来了一波突飞猛进的经济高峰。作为经济引擎的广东,逐浪在这波历史浪潮中,成为了中国的制造业大省。东莞正是其制造业发展版图中最为闪亮的一块拼图,传统毛织产业之于东莞则恰是中国发展为“世界工厂”的一段历史缩影。

(图说:广东东莞市的一处街景。)

因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东莞的发展起步便是主动承接了港澳台的产业转移,以加工贸易为切入点参与国际分工,走上了外源型经济发展的模式,当地毛织产业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2003年,老陈总辞去总经理的职务,在东莞常平的荒地买了一块地皮,白手起家创办了永丰织造厂,开始为一线国际品牌代工生产针织衫。常平紧靠着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羊毛衫名镇”的大朗,从工厂去大朗开车也就十来分钟。

这片原本草木丛生的荒地跟随着东莞经济的发展步伐,逐渐演变成了交通便利、工厂遍布的宝地,城际铁路常平站就设在那里。在刘涛的记忆中,“下了班根本不敢出厂区,外面什么都没有,一个人走路很容易会碰到打劫的”。可只不过二十年光景,这里就变了样。

您已阅读21%(1100字),剩余79%(402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