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对话王一妃:我想把当代艺术呈现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

和画廊周北京的总监聊聊,一个立足798的艺术平台,如何面对当代艺术的“公共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张力。

“和艺术有关的很多概念,在今天太容易被模糊、被混淆,因为影响艺术的力量很多、很复杂。能妥协到什么程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王一妃的表达中,展现出的是一种坚持。

对话期间,她和她的团队正在忙着操办一年中的大事儿。

五月末的北京798艺术园区,气氛仍然有点懒散。阳光还没有变得太灼人,在那几条笔直的大路上,及其周边各种奇形怪状的小巷子里,游人或聚集或徜徉在高高低低的厂房、楼宇、雕塑,以及样貌各异的商铺之间。眼前的景观既缭乱无序,也呈现着某种彼此呼应的生动感。

第七届“画廊周北京(Gallery Weekend Beijing)”的彩色标识,是这其中为数不多风格统一醒目的视觉符号。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宣传海报,似乎在向置身此地的人们发出提示,请他们留意这片园区里真正的主角。

即便是在艺术去中心化趋势显著的今天,这里仍然可以被称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家”。20多年前,艺术家和画廊开始在798定居,并在此进一步塑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态。这块曾经地处边缘的陈旧工业厂区,也逐步发展成为中外瞩目的当代艺术地标。

随便转转,不难感受到四下里因艺术而生发的独特能量场。在尤伦斯艺术中心的馆长田霏宇看来,身在798,不光能看到固定呈现的各种艺术展览,还能体验到和艺术有关的“即兴交流”:在这里的餐厅、酒吧或者街道拐角,可能不经意间,就会和艺术圈的熟人相逢。

作为画廊周北京的总监,王一妃已经为这个立足798的艺术活动工作了6年。与画廊单打独斗式的展览计划不同,画廊周北京的初衷,是能在统一的评审标准和组织体系之下,放大本地画廊的发声。与此同时,也有别于在巨大的会展中心的看展体验,画廊周期待将藏家和城市里更多的艺术爱好者请到798,和更真实的艺术生态发生互动。

按王一妃的话讲,她希望画廊周北京能帮助艺术的生态形成某种“合力”:“画廊周关注的不是单个的画廊,而是一个聚合平台,是在展示整个城市的艺术生态面貌。”

(画廊周北京公共单元作品:《白盒子》,2023,雕塑装置,艺术家:王光乐)

然而在眼下,798园区正在面对着自己的“关键时刻”,其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折射着当代艺术生态中的某些紧张关系。

近年来,随着园区租金上涨,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不断离开798,而随之入驻的商业店铺、游客以及各种管理问题,让忧虑之声不断响起:798的艺术气息正在流散,来此真正关心艺术的人变得越来越少。那个曾经纯粹且先锋的艺术聚集地,正在和自己黄金时代渐行渐远,逐步变成一个满足群众拍摄欲的背景板。

您已阅读20%(1025字),剩余80%(405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