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躺平”是孩子的自我防卫机制,但家长能做的还有更多

专访脑科学与学习策略专家王瑶:当孩子的学习困难,撞上一个被后疫情、互联网、躺平、焦虑和“碎片化”定义的时代。

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巨浪对日常生活的颠覆似乎还足够遥远,过去三年的居家隔离、线上学习状态已经在学生的学习乃至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独特烙印。改变对教育的看法,是否能摆脱对“被淘汰”的恐惧和“被分流”焦虑?FT中文网有幸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脑科学与学习策略专家王瑶。王瑶老师长期帮助家长和老师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我们从FT教育板块的读者中收集了一些问题。问题基本上来自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真实具体的困惑,涉及居家网课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抽象思维发展、手机使用成瘾、青少年所关注的躺平文化、以及流媒体时代下被碎片化的专注力等等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王瑶在对谈中打开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为视频版对谈的逐字稿。

FT中文网:我们刚刚经历了过去三年的疫情,家长和孩子都把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转移到了线上,在线上学习、在线上社交。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与什么因素相关?能否随着社会走出疫情的脚步逐渐得到恢复?

王瑶:这个问题也是过去这三年疫情期间家长和老师特别关心的。我的确观察到,在疫情居家期间,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看起来好像是有一些下滑。但实际上,是居家学习在考验他们在过去有没有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校里,老师可能还没有这么强烈的感受,但是家家户户可能都在应对孩子在自主学习上的挑战,才会有“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不说学习就母慈子孝”的情况。

FT中文网:想要从现在开始去抓紧自主学习的培养,您觉得可以从什么地方开始着手?

王瑶:自主学习的培养,可能和现在小学正在强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相关性较强。现在我们的“习惯培养”,我认为太过于聚焦在一个较窄的目的上,特别希望孩子的学习行为能够顺应学校的课堂教育的要求,太刻意注重在行为的培养上。目的只是为了孩子听话和不惹祸,保持所谓的课堂秩序,但并没有真正地指向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何让我的学习变得更有序?如何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可以持续深入的去思考?要更加聚焦在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上,而不只是仅仅为了达成简单的,让孩子的行为符合规范的目标上。

自主学习的培养还涉及到孩子的内驱能力。内驱力的激发,背后实际上真正宝贵的地方涉及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养护孩子的兴趣,包括促进孩子的认同;另一部分是要培养孩子的心态能力。这两个部分的工作结合起来,才能让一个孩子在今后十几年的学校学习历程中始终有内驱力。当然,自主学习也逃不过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是思考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觉得自主学习的培养是有难度的,但是孩子是有机会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就完成这个培养过程的。基本上一个学期之内,7~8成的孩子是可以完成他/她的培养历程。

FT中文网:您刚才也有提到说要养护孩子的兴趣,去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在现在的孩子,甚至像Z世代后的年轻群体当中,“躺平”或者是“丧文化”的说法变得越来越常见。至少在部分家长看来是一种孩子缺乏自驱力的表现。家长的观念和孩子的心态之间会形成代沟。家长可以怎么去看待这个现象?又能如何去做一些改变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呢?

王瑶:我觉得“躺平”包括“丧文化”,更像是孩子在家庭中受困于学习的管理——每天因为写作业不主动,拖拉磨蹭,效率不高,不专注,还有手机问题......因为这一系列问题每天被爸爸妈妈谴责、提醒,轻则批评,重则吼叫的。他们在这种方式下长大之后,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躺平文化”,我感觉这其实不过就是他们把内心的挫败感呐喊出来的一种表现。

我们在辅导孩子的进程中看到的真实状况是,天下就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我们都觉得孩子好像学习是一个痛苦的事情,但我发现其实不是。真正地了解世界,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反过来就可以激励孩子。

您已阅读20%(1524字),剩余80%(602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