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新冠确诊预测模型与投资组合模型有何相似之处?

夏春:确诊人数预测模型和证券投资组合模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他们之间却有一个至关重要但鲜为人知的相似点,那就是对参数的高度敏感性。

近期,媒体持续报道香港各大学医学院对未来确诊人数的预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3月14日港大医学院院长根据模型估计,在2021年12月31日开启的第五波Omicron变种病毒冲击下,香港实际感染人数为358万。同日,中大医学院一位教授估计第五波最终约有500万人感染。

到3月22日,香港政府公布第五波疫情确诊病例106万人,港大医学院院长更新估计,认为感染人数已超过440万,又预测第六波疫情将在6月初前两周出现,持续约两个月,额外感染220万人。

作为对比,大家应该注意到内地医学专家很少发布类似的预测。当然这并不代表内地没有这样的预测,差距可能来自媒体的报道偏好,也可能香港政府期待更多市民接种疫苗,鼓励医学专家发布他们的预测。

确诊人数估计引发的争议

专家预测的数据高于政府数据倒是可以理解,毕竟在目前医疗资源挤兑下,许多自我抗原检测为阳性的个人并未在政府公共卫生系统上报。

值得一提的是,医学院在公布预测的点估计数据之外,还包含了95%置信区间的估计,对应358万人点估计的是230万至460万人的区间估计。但媒体通常只报道点估计,可能是担心读者不理解置信区间的含义。

大家自然注意到不仅区间估计的下限要明显高于已确诊病例,而且区间估计的宽度居然高达230万(460万-230万),怎么看都会觉得这样的预测不够精确。

而且,从3月14日到22日才过去8天,点预测的变化就高达82万,相当于政府确诊数据的80%,怎么看都会产生一种预测不太靠谱的印象。

于是,有趣的一幕发生了,港大统计系系主任忍不住撰文批评港大医学院的估计,指模型估计过于夸张而且误差大,可能造成市民不必要的恐慌,增加医疗系统的负担,结果事与愿违。

根据医学院的区间估计数据,系主任甚至反向推导出完全随机分布的有效样本只有大约40人,如此小的样本量,可信度自然不高。

同时,根据目前香港病毒感染最高危的楼宇(每栋病例均超过40人)检测数据来看,平均初步阳性比率约为11.6%,远远低于港大医学院模型推算的48%感染率(也就是用358万点估计除以香港总人口741万)。

您已阅读22%(858字),剩余78%(309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