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

乡愁电商化时代的美食之路

范庭略:老味道与新技术,哪一个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平衡欲望和焦虑?

十年前的一个中午,在看完一场重要的现场直播新闻发布会之后,我决定要去吃一顿地道的陕西菜,于是我走到延安高架桥下面的陕西大厦。陕西大厦是陕西省驻沪办事处的大楼,四楼的秦粤轩算起来应该都吃了十来年了。今天再回忆起那顿陕西风味的午饭,其实跟我以往每次吃的几乎都是一样的:水盆羊肉,岐山哨子面,油泼扯面以及一碟糖蒜。就好像北京的朋友钟意川办的餐厅一样,陕西菜在上海的最高水平我一直认为就是这家餐厅,尽管它的名字还暗示了自己也是一家广东菜。虽然光顾多次,但是从来没有把广东菜放在预选之列,因为我吃广东菜最好的选择是离这里不远的嘉里中心的家全七福。

家全七福在粤菜的门类里面显然也不是大家俗称的天花板,其实这些流行的形容词总让我觉得网络时代中文教育的失败。家全七福可以说是在上海粤菜里面的一个榜样,就是所有的出品都是教科书级别的的呈现,没有花巧,没有一惊一乍,永远的中规中矩,而且可以让全国的粤菜同行心服口服。

这是我心目中上海的一南一北的美食代表。其实自从2016年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拥有米其林餐厅的城市,上海就一跃成为全中国的美食之都,完全超越了香港、广州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美食主义的发源地。如果这个时候再翻看民国时期的生活杂志,也都清清楚楚地记载着这个城市的美食之路。粤菜伴随着南洋华侨在上海滩开办新式百货公司而大行其道,各路避难的旧式军阀以及躲在租界里面的寓公又成为了川扬帮的幕后推手,川菜以及淮扬菜在上海的发扬光大,几乎成为当时文人墨客聚餐的首选。

您已阅读27%(620字),剩余73%(167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