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青春期叛逆的真相:他们成长了,而我们没有

徐海娜: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成人的“不好”,还发现父母老师并不想改变,而只想改变他们,而因此更为叛逆乖戾。

大家都说青春期的孩子会出各种问题,并且一直以来我们从心理学家那里寻求得来的答案都是,青春期是一个关键的寻求自我和建立自我认同的的时期,因此会出现诸多被成人认为是“叛逆”的行为。看着这样一个标准答案,相信很多父母还是无法释然,他们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不明白以前乖巧听话的孩子为何现在拒绝与人沟通?为何父母那么爱他们,他们有时却仿佛在憎恨父母?为何他们连老师也敢诅咒?这些到底跟建立自我认同有什么关系呢?

“自认可以独立,但却不能负全责;想要自己抉择,却又完全无法承担后果;主张很多,却又判断力不足;争取权利,却又不甘愿尽义务。”著有《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册》的彭菊仙这样描绘青少年的真实面貌,也坦诚说出自己曾被孩子气到深夜骑着脚踏车在街头游荡到凌晨才回家。我想,类似的感受,很多家有青少年的父母都有。于是我们称他们进入了“叛逆期”,尽管事实上他们不是叛逆,只是在经历成长的阵痛。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成人们在经历孩子们成长带来的阵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成人的“不好”,还发现父母老师并不想改变,而只想改变他们,而因此更为叛逆乖戾。他们成长了,而我们没有——意识到了这点,我们这些成人也许就可以找到和孩子一起渡过青春期危机的金桥。

他们发现了成人的“不好”

对青春期最经典的学理解释出于以创造认同危机术语而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的学说,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儿童与社会》中,他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发展阶段并有各阶段对应的社会心理危机。例如,他认为人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得到充分发育,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儿童,会面临身份和社会角色的混淆,也就是“自我认同”的危机。在自我认同的理论基础上,他后来又撰写了《青年路德传》,强调青春期危机的潜因是人的社会化。

把人的成长分成几个阶段是一种人为的划分,然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不是到了某个阶段就忽然变化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在前青春期或者更早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就开始发生变化了,而不是某一天才突然把父母师长“气坏”的,那么为了防止成人们被“气坏”,我们就有必要细细去审视,究竟孩子们在心理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这些变化是怎样逐步发生而迎来了令人头痛的青春期。

您已阅读22%(925字),剩余78%(323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