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与制度大分流

许成钢:为理解五四运动的影响,我称19世纪末中俄和日本的制度朝着两个不同方向的快速变化为“制度大分流”。

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在北京游行示威,抗议中国政府签署对日屈辱条约。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罢课、罢工、罢市,以至冲击文化、思想、社会的运动,史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继戊戌变法、庚子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改变中国制度的最重大事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前奏,是制度大分流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个运动中,布尔什维克主义进入了中国,并在十多年之后就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布尔什维克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二十多年后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比之下,这之前导致中华帝国崩溃的宪政改革和共和革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都没能得到巩固。这其中有怎样的原因,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讨论。

五四运动与布尔什维克

五四运动的触发点是民族主义。但如同戊戌变法的触发点是甲午战败,庚子变法的触发点是败于八国联军之后的《辛丑条约》,对改变制度感到的迫切,才是五四运动持续演化最大的推动力。1919年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两次变法和一次革命之后,对中国仍然没有能够建立起民主宪政制度,对中国的贫弱,感到非常失望甚至愤怒。但直接触发五四运动的,是中国政府在一次大战结束的巴黎和会中签署凡尔赛条约,同意将青岛等中国的前德国殖民地划给了日本。发起时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之后,在大量知识分子的推动下,成为一种文化和思想层面的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期间的出版物大量使用德先生(democracy, 民主)与赛先生(science,科学)的提法,此后德先生与赛先生通常被概要为五四运动的精髓。但那时中国知识分子对民主与科学的认识水平普遍很低。五四运动期间发行的所有文章、期刊、单行本、书籍中,几乎没有任何系统的关于民主和科学的讨论。关于民主与科学的讨论,基本停留在标语、口号的水平(参见许良英-王来棣《民主的历史》,法律出版社2015)。同时,那时中国知识分子完全不知道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发生布尔什维克革命,其制度背景的许多方面与中国高度相似。毛泽东曾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虽然布尔什维克主义直到1919年之后才进入中国。但其影响发展及其迅猛,深刻影响到今天的中国制度。在五四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包括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毛泽东等,在布尔什维克主义影响下,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1920年初,布尔什维克的对外机构共产国际,派代表维经斯基(中文名吴廷康)到中国,和李大钊、陈独秀等五四人物建立了联系,推动建立共产国际中国分支,发动布尔什维克运动。因此,五四运动的100周年,也是布尔什维克尔进入中国的100周年。

制度大分流

为了理解五四运动,必须理解五四之前的制度和发生的重大事件。在五四之前不久,中国曾经经历了两千年的帝制。期间只有造反,没有革命(梁启超语)。从19世纪中后期起,关于君主立宪和宪政的制度和思想,开始从西方传入中国。但其后朝着宪政方向努力的变法和革命,都流于失败。而从西方的俄国传入的,性质与宪政相反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却迅速在中国扎根,巩固,壮大。这是为什么?

无独有偶,君主立宪和宪政的制度和思想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传入俄国。但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建立宪政的努力在俄国都失败,最终被只有十几年历史的布尔什维克取代。这又是为什么?

您已阅读21%(1328字),剩余79%(504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