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一个矛盾的时代。
前人感叹读宋史常流泪。明代王夫之曾经批判“陋宋”,国史大家钱穆更是表示汉唐宋明清中,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与此同时,宋代在华夏历史中,却又同时是斯文的代表。我们知道,宋代文化经济方面,都曾经达到古代中国的高峰。历史大家陈寅恪就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王国维也表示过类似的评价,“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从盛世到靖康之变
这就是对宋代参差不齐的评价。在岳飞与秦桧的黑白对比之外,宋代面目如此暧昧不明。真相究竟是如何?靖康之变是一个很好的透视点。宋徽宗宋钦宗之外,数千名宋代宗室被迁徙北上。对于奉南宋为天命的汉族后人而言,这种耻感迄今没有消失。离开宋徽宗,无法聊宋代。
宋徽宗统治的大部分时期,几乎算得上宋代的盛世,却又如何沦为亡国之君?宋徽宗的形象,因为其对于国家带来的灾难性创伤,在多数历史以及小说家笔下,无非昏庸君主,花石纲、李师师等花边流言不断。这方面,文学塑造力量超过历史,前有古人《水浒传》,后有近代《金瓯缺》。然而,随着时代更迭,对他的评价也开始变化。尤其,从海外视野来看,宋徽宗形象未必那么晦暗。比如《宋徽宗》一书,就试图以宋徽宗的视角展开论述。
作者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她近年来致力于宋代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或许与此有关,她对于宋徽宗的评价充满了温情。皇帝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有权力,也有无奈。故事的开始,徽宗刚登上皇位时,首先面临彼时激烈的新旧党争。他尝试改善派系斗争,却无力改变根本格局,这些斗争让几代人都受到残酷影响。而到故事的结尾,即使在金朝的控制下的最后的岁月,徽宗也尽力保持了体面。她的笔,还原了徽宗艺术家特质,其个人修养令人佩服,更重要的是,他的失败也令人同情。
海外学者这类书,是面对海外读者的普及读物。因此,对国内读者而言,材料和信息量不会有太大惊喜,更多是是框架和一些意外的细节。伊沛霞对宋朝保有善意,阅读这本书,也没有惯常读宋代历史的压抑。她的著作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对于中文世界的读者而言,更多提供了相对中立的视角去看宋徽宗乃至于金朝。其写作,对于惯于将历史作为道德说教甚至宣传做法的读者,显然是一次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