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平等的科举,为什么导致落后

徐瑾:科举文化,是中国历史的密码。科举最大优点是平等,但是这种平等,并非没有代价。科举对所有人,展示了飞黄腾达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得社会迈向了封闭单调。

2019年,欧美名校招生中丑闻引发不少关注。

其实,这只是一些常青藤学校招生内幕一角。一些精英学校招生,即使做到没有舞弊,本身也绝不是绝对平等的,成绩之外还有其他多重考虑。比如2018年哈佛入学本科生中,大概接近四成与毕业校友有各种各样的关系。

这类新闻,对于望子成龙的中国软阶层冲击不小。很自然的,不少人觉得不公平。有的观点,甚至感叹,当下高等教育还不如历史上的科举平等。不过,换一个角度,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绝对的平等,也许未必一定是最优选项。历史上最平等选拔体制之一,大概正是中国科举。看起来平等的科举,其运行与结果如何,也许可以提供一定参考与反思。

科举是古代中国的密码

科举,是历史悠久的制度,运行一千多年。这不仅仅关系到选拔人才,其实和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紧密嵌合。从科举入手,我们可以借此一窥中国历史变迁。尤其,海外研究者的视角,也可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别开生面的门。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的科举研究,就属于此类。他的《科举》一书,是面对大众的普及读物,在日本出版之后却经久不衰,甚至在韩国还出现盗版。这也并不奇怪,科举制度也许终结了,科举精神却始终存在于中国甚至东亚体制之内。

宫崎市定出生于1901年,是日本“京都学派”第二代传人,上一代则是京都大学内藤湖南、桑原隲蔵等人。我曾经在公号《徐瑾经济人》几次推荐他的书。可以说,宫崎市定的中国历史研究,不仅在日本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也得到认可。他本人,也曾获得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法国“儒莲奖”。不少研究中国的学者,往往对于中国带有亲近与感情,宫崎市定来过中国,不过因为机缘不巧,没有常驻。或许正因为这份疏离,使得他的研究分外冷静。《科举》一书,非常薄,但却体现了非常清晰和扎实的研究水准,在保持中立之余,能体察入微。

可以说,科举文化,是古代中国历史的密码,影响了传统的文人政治与官僚国家。真正理解科举,也真正理解了中国历史。科举的意义,首先在于王朝的合法性,它黏合了社会各阶层,尤其有益于获得中小地主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也部分加强了阶层流动性。反过来说,在历史上因为屡试不中而爆发叛乱的案例也有不少,比如唐代的黄巢、清代的洪秀全等人。

您已阅读21%(892字),剩余79%(339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