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对话

高温退下后,气候传播该做些什么?

这个夏天,围绕着高温现象产生的热帖、甚至“段子”出现井喷。于是,我们这些气候传播人的认知也在受到挑战。

“北极冻土融化,封存的巨型病毒或将复苏”,“或许在我们有生之年,再也看不到北极熊了” ,“44.4度!乾隆爷遭遇史上最高温”(编辑注:两部清宫主题网剧正在中国热播)……这个夏天,围绕着高温现象产生的热帖、甚至“段子”出现了井喷。

于是,我们这些气候传播人的认知也在受到挑战。一直以来,气候变化不好“卖”恐怕是全世界传播工作者的共识。这不难理解:气候科学艰涩难懂,气候谈判理解起来也有专业门槛,极端高温天气这样的热点事件又不好直接解读成气候变化。

所以,怎么去把气候变化变成“热点”,特别是在气候行动主要来自于国家层面的中国,如何让公众也看见、关心气候变化,一直是传播工作的难点。

但当高温让全球变暖一不小心真的成为了中国国内的舆论热点,当公众主动走近气候话题,气候传播者又能利用这一契机讲述哪些新的故事呢?

今夏的高温讨论“热度”不一般

其实,近几年, 每年夏天有关高温的新闻都会或多或少有所爆发, 然而直到今夏,关于高温的讨论才第一次转化为对全球变暖的焦虑。

这或许得益于进入八月以来,愈演愈烈的全球热浪使得世界各地的很多媒体将本轮高温的讨论放入了全球的背景下:从北欧到日本, “环球同此炎热”,使得高温不再是一个局部、暂时的天气现象,而变成了一个普遍、全球范围的极端天气事件。这直接带动了公众对于“全球变暖”现象的关注和忧虑。

您已阅读24%(559字),剩余76%(179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