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福州,风短雨长的故乡”系列之三:悲壮的封疆大吏

苏小玲:项南先生似乎介于“民主”与“威权”之间的治理作风,却引来了制度陈旧意志的激烈反弹。项南走了,福建的这碗茶就凉了。

【编者按】本文为“福州,风短雨长的故乡”系列第三篇。题图为曾在80年代担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

远去的王审知

在离开福州的前夜,朋友K带我到临近的“晓风书店”费劲找到了一本美国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散文。他所以推荐《水印——魂系威尼斯》,是此书对城市描写的立体维度也可能契合我。布罗茨基是前苏联的异见作家,他那些重要的文本努力,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祖国做一种彻底的精神救赎。而他以伟大的苦难和自由的超脱成就了自己的思想。而我,对如此的身心,将无法获得一种完整地体验。虽然我的祖国也同样需要救赎,不关是她的历史,还有她的现实。

稍微说点K。没有他的鼓动,我大概不会这么自觉地写这多面的福州。近些年回闽,出于某种工作与精神的关系,我们也几乎每次必见。K在某个媒体当主编,但职业不是他的事业,写作才是。他那种独特性、试验性、多重性的交织思考与创作,的确非常地诱人,简直就是这个东南省份里一个不可理喻的异数!他早年留学日本。也许,那个曾经疯狂、病态、颓废最终又康复得不可思议的现代世界,容易让人们获得某种特别的敏感和体验,也使K的神经触觉越发四通八达、不可收拾。仅以文学为例,在他的文字间,不仅富有川端康成的弹性与立体,还有穿越春上村树那片森林的汪洋恣意。

即便写一个侧面的福州,K也不可或缺。或者说,他是一本浓缩福州人的精华版。这些年,他似乎要奋力穷尽自己的才华矿藏,在诗歌、小说、戏剧、随笔诸多方面像拧开的水龙头任其流淌,并且异彩纷呈。在我为他写的诗剧评论中,有这样一段感叹的文字:“看了你的《莲花必须死》(诗剧),的确有些感官震撼!第一感觉不是铁莲花怎么怪诞地开放,而是‘怕今生’如何使一个诗人在失去生命逻辑的行走中继续顽强地挥霍他的天才意识与能量储备,(你)如此过分地独创自己的艺术境地?”K,似乎在暗合着这座城市某种不期而遇的奇特——比如,那些同样不可思议的政治人物。

我的此番写作,已不属于什么偶然的冲动,而是近似于靶向瞄准,见一些有方向的人。他们与这个城市关联密切,是发现者、研究者,是经历者、表达者。也许这些人的立场、情感、见地等成色各异,但不管有怎样的现实或历史的经验,人们必须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城市的某一块骨骼或肌肉,某一条血管神经。我的计划结果还算不赖。这当中更多是我熟悉的面孔:经济专家、文史学者、诗人、艺术家、企业家以及律师、记者、编辑等等。

对那些有一定思考的各级政府官员,我当然也尽量一层不落,这显然是在政治大国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视角,城市社会也一样。他们的存在于文化底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城市是否获得文明建构的广度或速度。虽然更多时候他们扮演的角色具有相当现实的工具性。从另一个客观层面看,每一个人都与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都是一个必须尊重的文化生命本体,哪怕他可能只是一个看去微不足道的乞丐。

其实,我并没有布罗茨基那般幸运,可以在一个绝对美丽的异国水乡,感受一种精致完整的城市与人的精神间形成的自由律动。尽管福州市区由于密布的河网,有闽江、鳌江横穿其中,城外有发达的水上交通,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良港之一,所以,自古也沾有所谓“东方威尼斯”之美称。但是,我无从顺着她正常的历史,做一种完全的优雅表达。而且还因我的智慧欠缺,再是其间太多命运的波涛,我看不到它真实的起伏。越接近现在就越感觉有一层厚厚的面纱。那些被史料记载的貌似的丰富,不足以打捞和遇见一座沉浮几千年的城邦雄姿与地域之魂。

那天,我在一位朋友W的引领下,来到挨着福州第十九中学的闽祖王审知“闽王寺”旧址。这种临时参观,自然不足以准确溯源,只能得到人物的大致表象。但闽王的形象却立即为我刻下了!据相关资料记载:福建迈向农业文明之邦的历史大转折,始于王氏三兄弟率义军入闽,平定闽疆。而其关键人物是五代时期闽国的创始人王审知——唐前,福建经济、文化落后,及至五代和宋,却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文荟萃。尤其福州,被称之为“海滨邹鲁”。并且,王氏采取“睦邻保境,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治方略,使其呈现一派“盛世景象”。

图:王审知(862年—925年)唐朝淮南道光州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

王审知兄弟虽是农民出身的起义军人,他们征服了福建这块蛮夷之地,雄踞一方。如何建构,自有巨大的选择余地。政治家不见就得学富五车,而重在有自己真正的信仰,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据说王审知接纳善待从中原各地避乱而至的知识分子,“或委重任,或作幕僚,或使以执教”。而且以民为本,不滥使威权——这就太够了!在一个盛行专制、权力来源于征战的国家中,竟能不以制度而以个人的文明自律建立光鲜的政绩,也着实令人起敬!当然,王审知治下的八闽是否真的有过“太平盛世”,实在不能被确切证实或证伪。历史,许多时候往往只是一种避实就虚,或属于“胜利者的宣言”之后的荣耀继续。

您已阅读23%(1965字),剩余77%(653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