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

史海钩沉:蒋南翔质疑延安“抢救运动”

叶胜舟:1943年,延安“审干”运动转为肃反运动,残酷斗争。清华大学前校长蒋南翔上书质疑,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蒋南翔(1913年-1988年),江苏宜兴人。1932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10月加入中共。他先后任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中共北平学委书记,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翻开清华校史,迄今为止,最耀眼的两位校长无疑是梅贻琦和蒋南翔。

1939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点将,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由于青委缺负责人,请派蒋南翔来”。经中共中央同意,蒋南翔赴重庆任南方局青委书记。皖南事变后,1941年2月,蒋南翔奉命从重庆撤回延安,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员、中央青委宣传部长。

1942年2月,延安开展持续三年的整风运动,为确立毛泽东领袖地位奠定思想基础。1943年4月11日,中共中央正式宣布普遍开展“审干”。

1943年7月15日,在杨家岭大礼堂召开的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大会上,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康生作《抢救失足者》报告,宣称延安各机关“特务如麻”。

“审干”运动转为肃反运动,即“抢救失足者”运动,并迅速掀起高潮。“左”祸盛行,怀疑一切,残酷斗争,大批无辜的同志被无情打击为“特务”、“叛徒”和“敌探”,造成大批冤假错案。

蒋南翔对“抢救运动”从积极参与到困惑反省,再到上书质疑,有个转变过程,体现了一个追求真理和光明磊落的共产党人本色。

1943年5月,中央青委响应号召,实施审干运动和抢救运动。蒋南翔承认自己一开始的思想认识,“我完全接受当时抢救运动中所流行的那种思想和作风”,“企图用各种方法强制被抢救的对方戴上自己所凭空预制的帽子”(蒋南翔《关于抢救运动的意见书》,以下简称《意见书》,本文未注明出处的引文皆源于此)。

抢救运动造成的紧张空气,无论机关或学校,相当普遍地存在,暴露出以下消极因素:“被戴错帽子的同志们(他们在坦白分子中的百分比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有的“到处发牢骚、更厉害的发展了自由主义”;有的“工作情绪更加消极、工作效率更为低落”;有的“神经受了刺激,弄得精神失常、语无伦次,以至在好长的时期内都不能恢复过来”;“有隔阂存在于‘抢’(引者注:指抢救)与‘被抢’的同志之间”。

经历许多切身体验,1943年10月、11月,蒋南翔终于确定地相信:“青委的抢救运动是根本失败了!”;“绝对(我敢于说是绝对!)不能自欺欺人地说是成绩多于缺点”;质疑“在草木皆兵的空气下,党与党员的关系不是靠近,而是更推远”。

您已阅读22%(987字),剩余78%(349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