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对话

1.5°C温控目标:中国专家怎么看?

冯灏:IPCC将于今年发布首个对1.5℃温控目标实现可能性的评估,参与评估的中国专家向中外对话表达了看法。

2015年,当各国领袖史无前例地在巴黎气候峰会上将气候行动的目标设定为“努力将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工业革命前的)1.5℃以内”时,人们既欢欣鼓舞,又不禁感到一丝疑惑。

太多的研究已经在警告人类,如果不扭转生产生活方式,地球温度有极大可能上升超过2℃。很多人还记得,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温控2℃的愿景都差点通不过。

1.5℃,到底是太过美好的愿望,还是可以达到的目标?十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发布对全球温控1.5℃情景的分析,这将是巴黎气候峰会提出这一宏愿后,政治家们第一次直面这一问题的现实可能性。

一份近期泄露的报告草稿指出,以目前世界各国的减排力度,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极大。

当然,这份草稿还在评审之中,到2018年五月之前发表的新科研成果都有可能被纳入其中,并影响到其最终结论。IPCC报告发表前需要经过广泛的评审,草稿泄露并非首次,2012年就发生过同样的泄露事件。

为什么是1.5℃?

气候变化议题之所以长期处于国际争端之中,一个原因是,最直接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并非那些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者,而小岛国和自然条件恶劣的最不发达国家,一方面自身碳排放低,一方面却最大限度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洪涝灾害、海平面上升等灾难。

而另一个现实则是,自从温控2℃的目标提出后,各国的自主减排行动从来没有达到过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力度。2017年就有气候智库估计,全球的减排行动只够控制升温在2.7℃,而这样的温升程度足以给一些小岛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如果单纯从气候谈判的历史判断,恐怕只有把目标定得更高,人们才有可能实现2℃的温控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冲击1.5℃不仅不是好高骛远,反而是最保险的打算。

您已阅读22%(711字),剩余78%(246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