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中国“两会”之后的“一带一路”新思考

陆刚:目前的“一带一路”思路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对西方经济体系的依附性,甚至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这种依附性。

2018年3月,全国“两会”讨论的热点之一是“一带一路”的前景与问题。有关“一带一路”前景的文章也不少,很多专家学者撰文,其中不乏溢美之辞,描绘了“一带一路”的美好前景,几乎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另一种说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美好的前景,当作一种愿景,里面注入了自己小小的福利。当然,每个人成长的境遇、体验有所不同,因而他所憧憬的福利也各有千秋。马克思深受普鲁士专制统治的压迫,他心目中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国家管治的个人自由联合体。人们不愁吃穿,可以上午狩猎,下午打鱼。赫鲁晓夫放猪倌出生,他能想象的共产主义生活就是人人能吃上土豆焖牛肉。毛泽东接受农民国家的师范教育,所以在他眼里,到处工厂烟囱林立,到处炼钢火炉通红,便算是跨入了共产主义门槛。而邓小平比较务实,他给中国人指出的远景目标是人人过上小康社会。

那么现在,“一带一路”终极目标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实现了这两个目标以后,带给中国人和沿线国家人民的体验又是什么?能否用具体的词汇描绘他们所关心的共同福利。对于上述问题,目前看到的很多是学术式的解答,其政治术语堆砌,抽象晦涩,普通老百姓难以理解个中妙趣。就我这个穷书生的个人体验而言,我所憧憬的“一带一路”远大前程是,咱们中国人以及沿线国家人民兜里有很多的人民币。有了钱就不怕鬼来半夜敲门。我可以用这些钱过上自己愿意过的生活,教书,写作,旅游,聊天,偶尔做点公益。

大部分民众的想法大概与我相似,喜欢使用形象思维来想象未来小康社会。它不能够太抽象,需要有具体表述的指标,让人一目了然。当今社会,没有比货币更能准确地表达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富裕程度。中国为农民制订的最低贫困线是年收入2300元。2300元的购买力是多少呢?它可以购买143个巨无霸汉堡包,148斤大米,上海一间房的月租。显然,在城市里这个最低收入是没办法过日子的。2017年上海规定月薪最低收入是2300元。两者正好相差12倍。但在大城市,很多支出都是刚性支出,比如租房、公用事业费、交通费、膳食费以及孩子的教育费用,即使夫妻俩都有工作,只有4600元的月收入,日子过得肯定紧巴巴的。显然,使用货币来描述个体在小康社会的生活处境更为真实生动,可以说货币就是国民财富的代名词。如果每个人钱包鼓鼓的,土豆牛肉尽管吃;生活方式尽情选择,这些贫困时代产生的梦幻,只要有了钱,当下就能实现。如此来理解“一带一路”的终极目标就不难了。说到底,“一带一路”的终极目标就是国民财富的增长,足以让中国及沿线国家的民众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简言之,人人有钱。

在贵金属货币时代,所谓人人有钱是指拥有足够的真金白银。由于贵金属开采与存量有限,显然容易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在纸币时代,这个问题不存在。只要国家愿意,可以无限制地印刷货币,从而导致货币供给过剩,其后果就是这个国家货币的贬值。货币具有三重性,其一是国家信用,体现国家主权,具有独占性;其二是购买力,意味着社会能够提供丰富的生活必需品;其三是消费者认同,这里指国际范围。在本国,消费者必须接受本币,但在境外,消费者可以接受其他货币,一般是国际货币。当国家是消费者主体时,它们普遍认同的某种货币便是国际货币,当前主要指美元或欧元。它们也被大部分国家作为外汇储备的货币。在国际市场,商品交易结算的手段基本上是美元或欧元。

您已阅读21%(1363字),剩余79%(503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