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尚街

乌利•希克的“中国生涯”

刘裘蒂:这部纪录片浓缩了乌利•希克商业、政治与艺术三重人生,并见证了中国四十年开放及当代艺术发展史。

对于大众来说,艺术收藏很有新闻性的一点就是“捡漏”。从这个角度来讲,前瑞士驻华大使乌利•希克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捡漏大王”。

1980年代他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一件作品几百块美金或是免费就可以拿下,有些作品甚至没人要;1990年代变成几千块一件作品,2000年开始有些作品要上10万美金。

2012年乌利•希克决定把他的收藏部分捐给香港的M+美术馆,当时对1450件捐赠作品的估值是1.55亿美元,另外50件作品是以2200万卖给M+。这些艺术品的时间跨度将近40年,在希克经过多年的研究思考后,这是他实现多年来的承诺:“把这段完整的档案历史还给中国。”

连归属M+的藏品在内,目前希克收藏了超过2700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而且还在继续增加。

去年10月在亚洲协会举行了纪录片《乌利•希克的中国生涯》的纽约首映会,我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第一次看这部片子,但是看了第二次,我的感觉还是一样震撼:这部片子应该成为中西方学校讲中国当代历史的教材!

这部电影成功地交织了历史的纪录片、希克到历史地点的回顾重演、与艺术家的访谈、以及镜头聚焦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作品,可以让人在93分钟的时间里,透过丰富的视觉形式,了解过去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美术史,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与西方的“相遇”过程。

但是希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传奇经历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唯一亮点,借由档案视频和希克的回溯和旧地重访,讲述了他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扮演的重要角色。1978年起他代表了瑞士迅达电梯公司,在中国促成了第一个中外合资合同,把技术和知识带到了中国,成为后来中外合资的模范。

商业、政治、艺术:这是乌利•希克的三重人生。

德国导演暨美术史学者迈克•辛汉德在拍摄《鸟巢》影片期间遇见希克:“我立刻注意到,这个人并不只有一个人的生涯,而是同时经历至少有三个人的生命。他生活在三个特殊的生涯。” 辛汉德在2014到2015年间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关于希克的“中国命”的作品。

辛汉德挖掘了片中很多关于改革开放初期商业发展的纪录片,甚至找到希克当年在天安门前慢跑的短片。这些并非希克本人提供,连他看到了都很惊讶。

希克回忆当时要到中国去做一个中外合资的项目,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因为要让外国人介入中国的改革开放,这在当时是非常新的想法。但是这不是乌利•希克唯一的“异想天开”。

这个艾未未形容为“看起来像40岁到100岁之间,没有人知道他有几岁”的希克,在学生时代,便是划船比赛健将。当他看到同村来的选手瓦瑟兄弟能够拿到世界杯奖牌时,突然有种感触:即使来自小村庄,只要有意志,也可以成为世界的顶尖。

您已阅读21%(1077字),剩余79%(400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