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张维迎林毅夫产业政策之争举国关注,令人回想起两年前由杨小凯追思会引发的大讨论。(参见《杨小凯专题》)这场争论不仅关于学术,也关于当下,更关于中国经济向何处去。FT中文网近期组织专题讨论,期待理性争鸣。编辑事宜,联系徐瑾jin.xu@ftchinese.com
张维迎与林毅夫两位经济学家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引起了学术界、产业界、政策制定部门与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在支持了光伏、LED等一些新兴产业后出现了产能过剩,企业倒闭;而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在过去30多年中广泛参与和实际主导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制度建立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似乎为两位学者的争论提供了各自的争论依据。但细读两位学者的争论,发现他们虽然可能在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一般性的作用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分歧,但具体到目前引起争论的创新与产业政策的关系问题上,其各自看法的核心其实“并不一定”是矛盾的。争论产生的主要原因似乎在于他们在争论中所用的“产业政策”的概念,并没有首先予以明确的界定,从而在对产业政策概念具有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争论。相反,争论的双方都是在实际上“自我界定”、但又没有向对方明确定义的情况下使用这一概念,从而造成了一些误解和没有针对性的争论,反而偏离了这个问题的一些真正要点所在。
一、 双方所说的产业政策的边界和范围可能不同
产业政策是一个被广泛使用但又没有被唯一定义的概念。其中,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产业政策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在国际上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将之理解为是各种指向产业的特定政策,即政府有关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和。其二将其理解为是弥补市场缺陷的政策。即当市场调节发生障碍时,由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补救的政策。其三是将之理解为产业赶超政策, 即工业后发国家为赶超工业先进国家而采取的政策总和。”从两位学者的争论来看,张维迎所关注的产业政策实际上是指与某种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有关的政府支持政策。这就涉及到张文所提到的新技术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政府政策制定人员对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专业知识和判断问题,以及与企业家相比,在这一点上,谁优谁劣的问题。外部性问题,市场环境问题,以及不具备短期盈利前景的基础性研究问题,明显的都不在张文的考虑范围之内。换言之,都不在张维迎所讨论或“实际定义”或“隐含定义”的“产业政策”的概念之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维迎“呼吁废除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所以,张文所讨论的产业政策看上去是一个比较狭义的产业政策。是一个只和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有关的政府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