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产业政策大讨论:情感与主义

徐瑾:张维迎林毅夫之争,既是杨小凯追思会争论的延续,更是后发与后发劣势之争回响。举国关注暴露民众集体焦虑,可谓后发国家转型痉挛。

在一个刚刚获得独立的小岛上,一群新上任的政府官员志得意满准备发展本土工业。

然而,他们最终发现他们什么也做不成。有人计划做水果罐头,事先也没有调研,结果发现没人需要水果罐头,意外的是罐装人造黄油成功了;不过人造黄油是进口,罐头皮是进口,人们需要做的就是把人造黄油放进罐子。但是这种本土罐头比进口黄油还贵,于是乎,政府又不得不实行价格保护。

这一故事,来自诺贝尔奖得主奈保尔(V.S.Naipaul,1932~) 的《模仿者》一书情节。这虽然是小说,实际上却无比真实。结合中国当下的产业政策之争,也让人思考,产业政策的边界在哪里?尤其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产业政策意味着什么?

针对产业政策,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和林毅夫再次爆发近年来最为激烈的经济学争论。在《为什么产业政策注定会失败》一文中,张维迎指出产业政策不是新东西,也注定失败,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而产业政策之所以失败,除了认知方面的原因,还有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随后林毅夫则发表《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一文为产业政策正名,林毅夫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出发,阐释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政策才能成功,为何多数产业政策失败,以及中国何才能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他强调经济学家的责任不是因为怕产业政策失败,就凡产业政策都一概反对。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论战人人关注,但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完整读过两篇文章,甚至现在大家都在转的林毅夫老师文章《我和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其实并不是这次产业政策讨论的文章。这篇文章首发FT中文网,来自两年前我组织的《杨小凯专题》。

您已阅读22%(644字),剩余78%(227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