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如何抵御经济刺激政策诱惑?

加拿大菲莎河谷大学教授陆丁:从中国基本面来看,“新常态”已经是学界的共识。在“三期叠加”尚未解决理清的情况下,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财政货币扩张,显然令人担忧。

所谓“新常态”,是自2012年末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对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基本判断。用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话来说,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个转变过程的难点在于应对“三期叠加”的局面,也就是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笔者认为,这个判断是合乎实际的。中国经济在实行改革开放后实现了连续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壮大了二十多倍。制造业发展起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改善了。同时,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求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强化,经济发展和资源限制和生态环境的矛盾累积加剧。显然,原有的粗放型依靠大量投入劳动资本土地消耗资源的高速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亟需调整结构优化升级,组建新的驱动方式。然而,在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发生后,为避免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中国配合国际社会,推出空前规模的一揽子刺激政策,保持了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稳定了全球经济局势,但也延缓了本来应该实行的本国经济结构调整,留下了金融资本脱实向虚、企业债务(杠杆)偏高、地方融资债台高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一系列后遗症,埋下了金融风险隐患。

针对“三期叠加”,中国政府宣示的指导方针是“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承诺将发展理念从片面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向注重效益、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转变。早在本届政府伊始,欧美媒体就有所谓“李克强经济学”的三个支柱之说法,即“避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其核心是向市场放权让利,激发创新活力。

您已阅读20%(709字),剩余80%(280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