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

2016:中国楼市难成经济“新支柱”

沈晓杰:最新数据证明,在现有住房供应模式下,中国房地产商不仅难以再次担纲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也无法改变其“高库存、跑路、滞涨”衰态。

201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究竟怎样,各种说法不一。被相关利益方主导的媒体和“专家”的舆论,常常“莺歌燕舞”,似乎中国的房地产永远是只涨不跌的大长红市场。尽管相比2014年,去年楼市也就是几个一线城市和少数二三线城市“由绿翻红”(中国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70个大中城市房价的最新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房价上涨的城市为21个),但这并不影响诸如“今年不买房,一年又白忙”之类蛊惑人心的口号的推广。

本周二上午,中国国家统计局终于公布了201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最新数据。如何分析和评价2015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算是有了权威的依据。

最新数据表明:和中国2015年GDP增长6.9%的宏观大势相比,去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已下滑到令人不可思议的1.0%的地步(投资额为95979亿元人民币),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长,却达到了10%(达到551590亿元)。

也许,唯一看上去让人宽慰的是,2015年中国商品房销售的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了6.5%和14.4%。但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如此“高指标”基本上是由于历史因素使然:一是由于2014年商品房销售的面积下降幅度太大(达到7.6%,比2015年的增长幅度还多了1.1个百分点),现在的“高增长”其实也就是补差而已;二是由于今年加大了去库存的力度。而更能代表开发商“信心指数”的房屋新开工面积,却比2014年大幅下降了14%。

深入研读这份报告,可以发现羁绊201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三大症结。除了被顶层一再强调的市场的“高库存”以外,另外两个就是“跑路”和“滞涨”。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后两者的严重性一点都不小于前者。

购买力和高房价“剪刀差”日益扩大下的高库存

被列为今年中国经济发展五大任务之一的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其实就是建好和在建的商品住房日趋积压和滞销,市场住房消费所需被高房价压倒。在中国城镇还有数亿“无房户”的情况下,出现上述问题,不能不说中国住房供应的体系出了问题。按照最新的政治话语,属于典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范畴。

当前房地产市场库存究竟有多少,代表性的说法有三:一种是,全国“鬼城”竟然可住34亿人。其实,这是某院士批评现在全国新城区规划的人口已达34亿,和建设好的积压存量房没有“半毛钱关系”;还有一种说法是,把到去年11月份全国待售的6.9亿平方米商品房视为库存总量,漏掉了数十亿平方米正在施工的房屋巨量;最新惊爆眼球的第三种说法是,声称中国待消化库存合计规模大约为140.9亿平方米,殊不知,现在全国城镇的住宅总面积也就是150多亿平方米。

您已阅读20%(1072字),剩余80%(425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