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事

非典型创业日志(一)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若你看到1880年代美国人对石油、铁路的巨大崇拜,你一定对所谓BAT令人生畏的崇敬感到相似,这像是人文主义者对物质与技术的天然排斥。

【编者的话】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把自己变成一个商业创业者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个写作者又如何看待自己创业的过程?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推出系列《非典型创业日志》,为读者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新历程,他内心的矛盾、分裂与兴奋。

星期二(10月28日)

我把两本书夹在了车后座。不到两个月,这辆凤凰自行车已被骑得破损,右脚蹬子只剩下一个轴。

夜晚时关上店门,独自骑车回家却是最惬意的时光。我觉得自己常陷入无意义的忙碌、亢奋,在那个满墙爬山虎的、由昔日的图书馆改造的办公楼里,我很少获得宁静与真正的智力刺激,哪怕是暂时的。但我又舍不得离开,那种亲密的喧嚣有股特别的魅力,它令你回避自我。

这两本书也代表了我内心的分裂。一本是托尼•朱特的《责任的重负》,它是我迷恋的、也习惯的主题,知识分子该如何在历史中坚持自身的智识的、道德的责任,他既不该被现实的政治权力、也不该被群体的意识形态所左右,他应该坚定地遵循个人的、诚实的声音。不管是这本书的作者,还是书中的三位主人公——布鲁姆、加缪、阿隆,都是我心中最理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亢奋中的冷静,是颓败中的激情,既是永远的局外人也是持续的介入者。

记得是2008年春天,我第一次读到托尼•朱特。在维也纳的莎士比亚书店(卖书的老婆婆说,他们与巴黎那家没什么关系)里,纯粹出于偶然,我买了他的那本重思20世纪的文集。接下来几年中,他成了我知识上的偶像。他的论述与关怀似乎将我心中朦胧兴起、却仍暧昧不明的东西指明出来。我喜欢他在公共事物与个人情绪之间的微妙平衡,对更大的历史叙述与意义的追寻,同样重要的是,他在这叙述中的不屈不挠的道德声音。这道德当然不同于我在成长中不断遇到的那个被扭曲的、抽空的“道德”,而是基于个人良知的行为准则。但或许最吸引我的,是他对他者的同情之理解,在这理解背后,是对所有既有常规、陈辞滥调的厌恶。在他恢宏、魅力四射的《战后欧洲史》中,他把整个东欧带入了叙事,而之前,历史学家们对于1968年的巴黎学生大书特书,却忘记了布拉格才是真正意义的反抗。

您已阅读25%(845字),剩余75%(250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