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

如何为中国央行“松绑”?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张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定向宽松,是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权衡结果。经济结构调整不应过分倚重货币,财政才是更理想的工具。

目前人人都在积极讨论经济的“新常态”,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眼下国内外货币政策均是非常规的:先看国外,美欧日英央行都在实施“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QE)加零利率的货币政策组合,传统上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让位于倚重数量的非常规政策;再说国内,中国央行开始将“定向宽松”(Targeted Easing)作为货币政策的关键词,将货币政策风格由“大水漫灌”转变为“滴灌”与“喷灌”。今年以来两度的定向降准,以及再贷款工具的“老树新花”,加上热议中的抵押补充贷款(PSL),似乎都构成了定向宽松的新工具组合。

笔者认为,中国央行政策重点转向定向宽松,实际上是应对两难境地的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一方面,今年初以来,宏观经济数据的下滑使得保增长压力加大,通过放松政策来确保GDP增速不低于下限,已成为中国政府的硬性承诺;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杠杆率高居不下,尤其企业部门与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在存量与增速方面令人担忧,制造业的过剩产能以及中西部新增基础设施的低利用率,都意味着宏观政策调控不能再走总量宽松的老路。换言之,中国央行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痛苦权衡的结果,正是出台定向宽松政策的原因。

您已阅读20%(501字),剩余80%(198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