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

从货币政策看打破刚性兑付

摩根大通朱海斌:中国央行引入货币政策新工具,乃因传统工具不畅,违约警报总在最后一刻解除。刚性兑付加上金融市场半市场化,制约了货币政策工具选择。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框架似乎正在出现一些重要的变化。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如调整基准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被束之高阁。而在过去的一两年里,央行主动引入了一些新的政策工具,如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 、定向降准、再贷款和最近市场瞩目的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

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角度而言,政策利率离零利率尚有很大距离,而高达20%的存款准备金更有足够的下调空间。那么,在稳增长的努力中,为什么央行舍弃传统的政策工具不用,而转而采用这些新的政策工具?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下的传导机制出现了问题。每每央行降准或降息,信贷往往流向房地产、地方政府和一些产能过剩行业,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领域和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导致金融体系风险的上升和经济结构失衡的进一步加剧。因此,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的过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是“定向”,也就是流动性/信贷支持同某些领域的信贷发放直接挂钩。如同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的,通过这些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您已阅读24%(477字),剩余76%(153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