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

“贬值”的青年

哥伦比亚大学马佐尔:发达国家创纪录的青年失业率,标志着长达两百年推崇青年的时代终结。除非青年们的不满情绪能找到对现有秩序更具威胁的政治表达方式,否则情况将不会有任何改变。

在整个发达国家世界,创纪录的青年失业率正使得绝望无助的情绪在整整一代人中扩散开来。但最引人关注的问题是,政策制定者们对眼前的情况似乎并不在意。

有人会指出,并非所有人都受到了同等程度的影响——例如,多数北欧富裕国家并不存在这种现象——但这只能部分解释问题。确实,在某些受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已经持续了数十年,而当前的危机使这些国家的青年失业情况雪上加霜。真正的问题并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政治上的。一个长约两百年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青年是主要的受害者。

现代国家的兴起恰巧与青年价值的提升同时发生。拿破仑(Napoleon)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开始。在拿破仑之后,年长开始与旧制度相关联,而年轻则代表着美好的希望。伟大的波兰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在1820年大学刚刚毕业之际写出了《青春颂》(Ode to Youth),这或许是表达这种态度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朱塞佩•马志尼(Giuseppe Mazzini)在十年之后创立的青年意大利党(Young Italy)衍生出了大量分支组织——包括青年德国(Young Germany)以及青年波兰运动(Young Poland),更不用提青年奥斯曼党(Young Ottomans)以及后来的青年土耳其党(Young Turks)。一个激进的伞形组织青年欧洲(Young Europe)曾经短暂地将多个此类党团凝聚到一起,将欧洲大陆的名字变成了一种象征,寓意着一个更加公正、和平、友爱的时代即将到来。这与欧洲目前所代表的形象——就好像是一个由老年人想象出来的幻象,不仅与现实脱节,还越来越得不到得不到民众的认同——构成了鲜明对比。

您已阅读35%(709字),剩余65%(133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